晚上,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测试了一下,从蓝河那边复制得到的手套箱、pce10材料、刮涂机器。
手套箱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无氧无水的环境,在相同水、氧含量,即显示均为小于0.1ppm的情况下,国产的和进口的手套箱差别并不是很大。
本来许秋以为橡胶手套的质感上会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发现并没什么差异,进口的依然也会有明显的阻隔感。
不过,pce10材料,欧洲进口3w块一克的,和国内购买1w块一克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国内购买的材料溶解度比较低,在氯苯溶剂,6毫克每毫升浓度,常温的条件下很难溶解,需要加热到60摄氏度甚至90摄氏度,才能够缓慢溶解;
而欧洲进口pce10,同样6毫克每毫升的浓度,不需要加热搅拌,用力来回震荡溶液瓶,不出一分钟,就直接完全溶解好了。
当时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许秋还是比较惊讶的,因为一般的高分子材料想要溶解,都比较困难,要么加热,要么延长时间,比如过夜搅拌,而现在居然摇了摇就溶解了。
不解之下,许秋用gpc测试了一下两者的分子量,发现欧洲进口的材料,数均分子量15kda,多分散系数低达1.2,国内购买的材料,数均分子量和前者差不多,为18kda,但多分散系数很高,为1.7。
多分散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分子量的分布范围越小,一般直接制备出来的聚合物材料,多分散系数大约在2.0以上,经过一次氯仿提取,差不多能在1.41.8左右。
他们这1.2的多分散系数,应该是经过多次氯仿提取操作,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独特的“秘诀”,将分子量锁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几乎完全排除了高分子量的难溶物。
当然,光电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它好不好溶解,而是其光电性能如何。
于是,许秋试着用这批欧洲进口的pce10材料做器件,体系选定为pce10:ieico4f,结果表明基于欧洲进口材料的器件性能,比原先基于国产材料的效率高了0.3%。
果然,一分钱一分货,卖的贵还是有原因的。
最后,许秋尝试了一下蓝河他们开发出来的刮涂机器,在氮气手套箱中,利用全溶液法,分别用蓝河他们的柔性衬底和魏兴思组里的玻璃基片,制备了几个pce10:pcbm的标样,最高效率分别做到了5.92%和7.11%。
看惯了平常旋涂制备的器件,刮涂得到的器件稍微有些“丑陋”,非常的不均匀,就像化妆的时候,有的地方粉抹的都快掉渣了,有的地方却是裸露出来原本皮肤的。
虽然暂时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但总的来说,刮涂的前景非常不错的。
许秋希望蓝河手下的大将杨钦能够早日把这些优化好,到时候他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不过,关于蓝河他们全溶液法制备器件,许秋主要的收获并不是刮涂,而是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
蓝河他们购买的是一家国内公司生产的银纳米线分散液,利用滴涂加掩膜版的方式,制备指定形状的透明银纳米线电极。
这种银纳米线分散液可以直接滴涂,也可以用旋涂的方式制备透明薄膜电极。
许秋很快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将透明薄膜电极应用在自己设计的ito图案玻璃基底上,取代蒸镀法制备的金属电极,得到半透明器件,进而应用到叠层器件之中。
这算是为他日后冲击15%器件效率,冲击cns文章,提前点亮了一个前置技能。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继续手头的两个工作,idic和idic4f体系。
前者他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后者还缺一些基础的表征实验,许秋将这些工作分配给韩嘉莹、莫文琳代劳。
其中,当下着手的idic体系,许秋只打算把“厚膜、大尺寸”这个特点点出来,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因为没这个必要。
光是以“首个效率超过10%的厚膜、大尺寸有机光伏器件”这个亮点,就足以支撑发一篇am级别的文章了,就算再加上详细的分析、猜想、观点,也没办法突破am这个级别。
既然这样,就不如把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激子扩散距离”的证据,留给后面idic4f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
这其实也是学术圈的一种常见做法,并不是搞学术的就都是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其实“精明”的人有不少,毕竟这个圈子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周四晚上,许秋突然被魏兴思呼唤到218。
魏兴思开门见山说道:“前天你和我说的那件事,我和蓝河讲过了。”
“结果怎么样?”许秋随口问道,当听到魏老师说这话时,他就知道这事肯定是成了。
“蓝河那边同意了,他计划另开一家公司,他出资500万,占75%的股份,我们以技术入股,占25%的股份,其中我15%,你10%,你觉得怎么样?”
许秋略作思考,答复道:“我没意见。”
“行,你同意就好,”魏兴思并不意外,点点头道:“具体公司注册、办理营业执照之类的细节,蓝河那边会负责,我们不用操心,到时候签文件的时候我再找你。对了,你身份证号报给我一下。”
“xxxx……”许秋报了下自己的身份证号,随后回到216,思考着入股公司的事情。
这种学术成果,不是专利,没有排他性,本身并不值钱,因为文章发表了出去,分子结构式摆在了那里,谁都能合成。
而技术入股,魏兴思作为牵头人,多拿点也正常,许秋自己有10%的股份不算少了,主要也不用干什么活,只需要提供大方向,蓝河那边请一些有机合成专业的硕士、博士负责具体的合成,四舍五入相当于是白拿钱。
折算下来,10%的股份也能值66.7万,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财富,没办法变现,这公司大概率也上不了市,就看公司赚钱后能拿到多少分红了。
有机合成实验室的投资并不高,买几个通风橱,配一台好一些的高速液相色谱仪器,可以同时过四五根柱子的那种,再买些微波反应器、烘箱、真空烘箱、旋蒸等仪器设备,加起来100万都不到,如果不买微波反应器的话,成本可以压缩到50w。
员工方面的话,也比较简单,招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两个本科生,差不多就齐活了,可以直接开干。
魔都的人力比较贵,博士月薪开15k,硕士开10k,本科生开8k,然后让他们弹性工作,每个月差不多支出7w。
果然,当自己是员工的时候,对弹性工作996深恶痛绝,但当自己是老板的时候,下意识的就希望自己的员工弹性工作996,大概这就是资本的异化作用吧。
最后就是房租,有机合成实验室,200平差不多够了,租金加上水电物业等费用,每个月应该在5w左右。
一共加起来,初期每个月固定支出大概12w。
而itic等材料,如果从源头开始合成,合成1克能卖1w左右,原料、耗材成本不到3000块,按7000块利润算的话,每个月只需要卖18克的材料就能够回本。
如果itic系列的材料能够火爆起来,业务可以铺开的话,赚钱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毕竟,光魏兴思组每个月在深城光电公司购买的1w1克单价的材料平均都要超过1克,全国做有机光伏领域的课题组,估计有50+。
有一些大课题组人多经费多,财大气粗,单次购买可能都是5克、10克的买,人多材料消耗的速度也快,买的很勤快。
就算有些课题组不打算直接购买itic受体、聚合物给体成品,他们肯定也有购买单体的需求。
比如买一些idttcho这样的中间单元回去,自己设计新的结构,就像搭积木一样,这也算是开发新材料,许秋之前开发的pce11材料,就是这样搭积木搭出来的。
除了高校、研究所以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于蓝河开的这种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科创公司,他们也有购买这些材料的需求,虽然蓝河他们是选择购买了欧洲进口的pce10材料,但也会有一些公司会选择买国产的材料。
另外,这行的竞争对手并不多,据许秋所知,国内专门做这个的公司,也就不到十家,叫得上名字的也就三五家,京城、苏城、深城各一家。
不过,这种公司的用户粘度通常比较高,新开公司免不了需要从其他公司手中抢客户,需要徐徐图之,这就比较考验蓝河的能力。
许秋突然发现,他还真把自己代入公司股东的身份了……
他又想到之前购买合成j2、j3给体的单体材料时,好像答应给深城那家光电公司提供组里最新开发材料的文献,本来当时打算稍微拖一拖,拖到文章电子版上线后再给对方,现在看来可以假装忘记这件事,无限期的拖下去了。
毕竟自己身份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合作伙伴,现在都变成竞争对手,自然不能“资敌”。
ps:今天同样三更万字。
手套箱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无氧无水的环境,在相同水、氧含量,即显示均为小于0.1ppm的情况下,国产的和进口的手套箱差别并不是很大。
本来许秋以为橡胶手套的质感上会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发现并没什么差异,进口的依然也会有明显的阻隔感。
不过,pce10材料,欧洲进口3w块一克的,和国内购买1w块一克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国内购买的材料溶解度比较低,在氯苯溶剂,6毫克每毫升浓度,常温的条件下很难溶解,需要加热到60摄氏度甚至90摄氏度,才能够缓慢溶解;
而欧洲进口pce10,同样6毫克每毫升的浓度,不需要加热搅拌,用力来回震荡溶液瓶,不出一分钟,就直接完全溶解好了。
当时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许秋还是比较惊讶的,因为一般的高分子材料想要溶解,都比较困难,要么加热,要么延长时间,比如过夜搅拌,而现在居然摇了摇就溶解了。
不解之下,许秋用gpc测试了一下两者的分子量,发现欧洲进口的材料,数均分子量15kda,多分散系数低达1.2,国内购买的材料,数均分子量和前者差不多,为18kda,但多分散系数很高,为1.7。
多分散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分子量的分布范围越小,一般直接制备出来的聚合物材料,多分散系数大约在2.0以上,经过一次氯仿提取,差不多能在1.41.8左右。
他们这1.2的多分散系数,应该是经过多次氯仿提取操作,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独特的“秘诀”,将分子量锁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几乎完全排除了高分子量的难溶物。
当然,光电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它好不好溶解,而是其光电性能如何。
于是,许秋试着用这批欧洲进口的pce10材料做器件,体系选定为pce10:ieico4f,结果表明基于欧洲进口材料的器件性能,比原先基于国产材料的效率高了0.3%。
果然,一分钱一分货,卖的贵还是有原因的。
最后,许秋尝试了一下蓝河他们开发出来的刮涂机器,在氮气手套箱中,利用全溶液法,分别用蓝河他们的柔性衬底和魏兴思组里的玻璃基片,制备了几个pce10:pcbm的标样,最高效率分别做到了5.92%和7.11%。
看惯了平常旋涂制备的器件,刮涂得到的器件稍微有些“丑陋”,非常的不均匀,就像化妆的时候,有的地方粉抹的都快掉渣了,有的地方却是裸露出来原本皮肤的。
虽然暂时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但总的来说,刮涂的前景非常不错的。
许秋希望蓝河手下的大将杨钦能够早日把这些优化好,到时候他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不过,关于蓝河他们全溶液法制备器件,许秋主要的收获并不是刮涂,而是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
蓝河他们购买的是一家国内公司生产的银纳米线分散液,利用滴涂加掩膜版的方式,制备指定形状的透明银纳米线电极。
这种银纳米线分散液可以直接滴涂,也可以用旋涂的方式制备透明薄膜电极。
许秋很快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将透明薄膜电极应用在自己设计的ito图案玻璃基底上,取代蒸镀法制备的金属电极,得到半透明器件,进而应用到叠层器件之中。
这算是为他日后冲击15%器件效率,冲击cns文章,提前点亮了一个前置技能。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继续手头的两个工作,idic和idic4f体系。
前者他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后者还缺一些基础的表征实验,许秋将这些工作分配给韩嘉莹、莫文琳代劳。
其中,当下着手的idic体系,许秋只打算把“厚膜、大尺寸”这个特点点出来,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因为没这个必要。
光是以“首个效率超过10%的厚膜、大尺寸有机光伏器件”这个亮点,就足以支撑发一篇am级别的文章了,就算再加上详细的分析、猜想、观点,也没办法突破am这个级别。
既然这样,就不如把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激子扩散距离”的证据,留给后面idic4f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
这其实也是学术圈的一种常见做法,并不是搞学术的就都是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其实“精明”的人有不少,毕竟这个圈子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周四晚上,许秋突然被魏兴思呼唤到218。
魏兴思开门见山说道:“前天你和我说的那件事,我和蓝河讲过了。”
“结果怎么样?”许秋随口问道,当听到魏老师说这话时,他就知道这事肯定是成了。
“蓝河那边同意了,他计划另开一家公司,他出资500万,占75%的股份,我们以技术入股,占25%的股份,其中我15%,你10%,你觉得怎么样?”
许秋略作思考,答复道:“我没意见。”
“行,你同意就好,”魏兴思并不意外,点点头道:“具体公司注册、办理营业执照之类的细节,蓝河那边会负责,我们不用操心,到时候签文件的时候我再找你。对了,你身份证号报给我一下。”
“xxxx……”许秋报了下自己的身份证号,随后回到216,思考着入股公司的事情。
这种学术成果,不是专利,没有排他性,本身并不值钱,因为文章发表了出去,分子结构式摆在了那里,谁都能合成。
而技术入股,魏兴思作为牵头人,多拿点也正常,许秋自己有10%的股份不算少了,主要也不用干什么活,只需要提供大方向,蓝河那边请一些有机合成专业的硕士、博士负责具体的合成,四舍五入相当于是白拿钱。
折算下来,10%的股份也能值66.7万,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财富,没办法变现,这公司大概率也上不了市,就看公司赚钱后能拿到多少分红了。
有机合成实验室的投资并不高,买几个通风橱,配一台好一些的高速液相色谱仪器,可以同时过四五根柱子的那种,再买些微波反应器、烘箱、真空烘箱、旋蒸等仪器设备,加起来100万都不到,如果不买微波反应器的话,成本可以压缩到50w。
员工方面的话,也比较简单,招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两个本科生,差不多就齐活了,可以直接开干。
魔都的人力比较贵,博士月薪开15k,硕士开10k,本科生开8k,然后让他们弹性工作,每个月差不多支出7w。
果然,当自己是员工的时候,对弹性工作996深恶痛绝,但当自己是老板的时候,下意识的就希望自己的员工弹性工作996,大概这就是资本的异化作用吧。
最后就是房租,有机合成实验室,200平差不多够了,租金加上水电物业等费用,每个月应该在5w左右。
一共加起来,初期每个月固定支出大概12w。
而itic等材料,如果从源头开始合成,合成1克能卖1w左右,原料、耗材成本不到3000块,按7000块利润算的话,每个月只需要卖18克的材料就能够回本。
如果itic系列的材料能够火爆起来,业务可以铺开的话,赚钱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毕竟,光魏兴思组每个月在深城光电公司购买的1w1克单价的材料平均都要超过1克,全国做有机光伏领域的课题组,估计有50+。
有一些大课题组人多经费多,财大气粗,单次购买可能都是5克、10克的买,人多材料消耗的速度也快,买的很勤快。
就算有些课题组不打算直接购买itic受体、聚合物给体成品,他们肯定也有购买单体的需求。
比如买一些idttcho这样的中间单元回去,自己设计新的结构,就像搭积木一样,这也算是开发新材料,许秋之前开发的pce11材料,就是这样搭积木搭出来的。
除了高校、研究所以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于蓝河开的这种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科创公司,他们也有购买这些材料的需求,虽然蓝河他们是选择购买了欧洲进口的pce10材料,但也会有一些公司会选择买国产的材料。
另外,这行的竞争对手并不多,据许秋所知,国内专门做这个的公司,也就不到十家,叫得上名字的也就三五家,京城、苏城、深城各一家。
不过,这种公司的用户粘度通常比较高,新开公司免不了需要从其他公司手中抢客户,需要徐徐图之,这就比较考验蓝河的能力。
许秋突然发现,他还真把自己代入公司股东的身份了……
他又想到之前购买合成j2、j3给体的单体材料时,好像答应给深城那家光电公司提供组里最新开发材料的文献,本来当时打算稍微拖一拖,拖到文章电子版上线后再给对方,现在看来可以假装忘记这件事,无限期的拖下去了。
毕竟自己身份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合作伙伴,现在都变成竞争对手,自然不能“资敌”。
ps:今天同样三更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