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内地娱乐圈艺人的片酬以及出场费就出现了不可抑制的疯狂增长,尤其是造星运动成为资本割韭菜的主要手段后,层出不穷的小鲜肉、小花们面对制片方的狮子大开口;
    孟轻舟没有用过所谓的小鲜肉,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没人敢给他推荐;
    但小狐却对小鲜肉很感兴趣, 用她的话说,帮公司赚钱呢,不寒碜!
    “小鲜肉”是网友和观众的说法,在影视圈子里,大家普遍认为是实力不足或者发挥不稳定的流量艺人。
    小众电影、纪录片或者是类型片一般不会选择这些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一般都出现在青春偶像剧跟商业电影,前者因为年龄与人设相仿并且受众几乎一致, 所以如今变成了常态化。
    商业大片里面选用小鲜肉是最受人诟病的。
    选用这些没有演技的小鲜肉不一定会是导演初衷,毕竟谁希望在片场碰到一个不专业又时间行程密密麻麻的演员。
    所以大部分都是出品方担心票房问题要求加上去的, 因为这么大的制作肯定需要目标市场更加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师的《长城》, 在选角方面世界级的马特达蒙、国内的老流量华哥、张涵雨,中流量生代彭于言、林更信、黄宣,已经覆盖了60、70、80、90的市场,但是片方觉得不够,95后00后咋办,于是就有了鹿含跟王俊楷两人的出现。
    戏份方面也相当垂直,国际级领衔主角,老流量重要配角,中流量次要配角,而我们的“小鲜肉”,只有几个镜头。如果老谋子是重视他们?会这么少戏份?充其量只是应付出品方并且拿这个点做宣发而已。
    “不行,老乔年纪太大了,和古丽娜不怎么搭,李一峰的古装我感觉气质也不怎么好,换一个吧!”
    蜜蜜和黄岚正在讨论的是《香蜜》的主要演员;
    黄岚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尽量用公司自己的演员, 而小狐却觉得这俩都和角色不怎么搭调, 建议重新挑选演员;
    “不搞试镜的话,杨总,那可以选的就太多了,咱俩还是问问导演的意见吧!”
    黄岚也是资历深厚的老制片人了,对国内电视台的采购思路很了解,在流量当道的当下,一部电视剧能有多少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选用;
    至于演员的片酬,不是考虑的重点;
    大部分电视台的电视剧采购人员其实并不会细致地看剧本,看团队,他们没有耐心通过认真看完几十集剧的方式来真正走心地去体会剧到底是否好看,那什么是最直观的差异?——明星。
    有明星=有粉丝,粉丝喜欢=有收视率,基于这个思考,所以电视台选片时都扎堆选择有那几个“卖钱”明星的剧,没有明星的就不要。电视台的口味一明显,影视投资人害怕自己请不到明星剧卖不出去,于是只能尽量保证自己剧里有当红几位中的一位,不敢随便启用新人来担纲主演,害怕卖不了。
    明星少,需求大,造成哄抢,明星也要有选择,在大家的团队相差都不太多的情况下,自然是哪边给钱多去哪边,于是明星片酬自然水涨船高。
    娱乐圈艺人的漫天要价有时候是贪心所致,但也有不少是市场原因决定的;
    在热钱快速涌入的时候,会打破一个行业之前的供求体系,在生产环节制造出需求的过分旺盛。于是,一部分资源迅速变得稀缺,从而形成追涨。
    不仅一小部分演员,一小部分导演、一小部分编剧也同样。
    电影行业名导演约有十倍增幅,电视剧行业名编剧也有十倍增幅,和演员价格的涨幅相比,他们也不低。而且,行业内往往忽视了一点,这几年,受益最大的是制作公司。
    演员成本的增加不仅可以转嫁,而且会提高行业的门槛。对于中小制作公司来说,控制项目的风险性增加,对于成熟的制作公司来说,更强的谈判能力使得他们会获得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同时他们也乐意于看到大量中小公司退出这个市场,因此,往往会鼓励一些演员对外增加报价,何况现在很多演员是属于这些制作公司的。
    至于独立在这些制作公司之外的演员,他们的经纪大部分都只是演员价值的代理商,基本没有过度到对演员进行系统性的开发管理。既然没有体系做支撑,也就谈不上目光长远,所以水涨船高是正常的。
    演员经纪又是整个影视行业里,为数不多对市场的敏感度很强的群体。
    他们与一批演员副导演,都是行业里的包打听和百晓生,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演员的报价。导演、编剧还有摄影师、美术指导什么的,因为中介体系还不发达,这方面反应要弱一些,所以价格的波动没那么明显。
    但演员的报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距,也会让很多人咋舌,这是因为演员只是影视生产环节的资源之一,并不是全部,所以他的实际价值是相对的,对于由名导演、名公司、名制作人……组成的项目,演员的稀缺性自然降低了。
    与港台、国外最大的区别,应该是类型演员的稀缺。
    而咱们国内演员的成长机制还不成熟,造成演员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角色扮演,才能形成自己的类型特色。也就是说,我们的演员看起来很多,但明星其实很少。现在大陆的演员市场基本是个两头大的状况,底层人数庞大,顶层资源庞大,而中间层人数和资源都很有限。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状态,相信未来会逐渐改变。
    近十年来的影视市场的整体形式,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政府管制,二是市场需求。
    电视剧行业是由电视台与制作方构成交易的主体,在国内,电视台目前还处于一个被高度管制的环节,因此,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电视台很强势,实际上在整个市场生态链条中,电视台非常被动。
    它的决策机制决定了电视剧的成本结构有时比它的观众认同度要更为重要,演员价格不仅代表电视剧可能存在的观众认同度,也属于制作成本的主要环节。
    所以在电视剧行业,各个环节都在推动演员片酬的泡沫,这有点像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电影行业则由观众与制作方构成交易的主体,抛开电影产品本身的复杂度不谈,相对电视剧行业,交易环节的复杂性就要强了很多,也就是说演员作为吸引观众的要素,重要度降低,导演、电影类型、营销再加上演员阵容是否能让观众认同决定了票房。
    而且近十年来,除了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电影的放松要比电视剧来的更彻底,仅从政策对院线的投资主体与电视台投资主体之间的区别对待,就能够比较的出来。所以电影行业的演员价格在热钱涌入之后,幅度显得不那么明显。
    《人民的名义》汇集了张丰义、陆艺、吴岗、柯兰、莉等近40位资深演员。聚美作为投资方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更加了解,电视剧的总投资额1.2亿元,而其中所有演员的总片酬4800万元,不到电视剧制作总成本的一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近日在网上爆出一份当红男演员片酬和电视剧计划单。在这份名单中,鹿含《择天记》片酬高达1.2亿,位列男演员片酬最高。突破5千万片酬大关的陈伟庭、霍剑桦、杨阳等分别凭借其热播电视剧获得高片酬,比如这两年热播的《如懿传》以及《老九门》等。
    这些天文数字瞬间让舆论炸开了锅,讨论不仅围绕高昂的数字,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演员的基本功——演技。
    因为很多年轻演员的演技不佳,引发了关于“演技和片酬不成正比。”的争议;
    孟轻舟此时也和钟丽妨、金淑丽谈到了演员片酬的问题,从去年开始,聚美自制或者投资的电视剧,演员薪酬的占比从以前的不到30%上升到了50%,在金淑丽看来,这是极不正常的!
    电影行业的片酬涨幅其实没有电视剧那么夸张,能抗票房的也就那么几位,其他的能涨多少?
    更何况如今烂片横行,出品方亏本几乎十之八九,大银幕的演员们在面对影视公司的时候,底气也不如电视剧演员;
    “金总,我听说黄晓名老婆一部电视剧收了八千万片酬,真的假的?”
    年初的《孤芳不自赏》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被网友吧爆出杨影抠图的丑闻,离谱的是,就连导演本人在采访的时候,都影射她刷大牌,这在影视圈可是少有的事;
    在之后又有人在网上公布了杨影出演《孤芳》的片酬,八千万,事情就愈加的热闹了;
    金淑丽点点头,业内的敏感消息,很少有能瞒过她的;
    “华测高估了杨影的市场认可度,更没想到她在拍摄前怀孕了,保守估计这次华测至少亏本5000万,网上的曝光也应该是那几家背后下的黑手,轻舟,我看还是你出面和导演协会、演艺协会碰个头,片酬再这么涨下去,影视剧的质量只会越来越差,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我们!”
    从内心上来说,孟轻舟不想掺和这种事,他又不是指着万重山吃饭,也没有做救世主的念头,重来一次,只要活得惬意就已经很知足了;
    他也知道金淑丽的建议很有道理,如果真是他出面,想来阻力会很小,至少魔都、燕京的圈子,响应者不会少;
    “金姐,我考虑考虑,这事也不急于一时,你说是吧?”
    金淑丽和钟丽妨都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这都火烧眉毛了,还不急?
    “最近的新闻你没看吗?好多人都拿人民的名义说话呢,咱们心里清楚,那些新闻指不定是什么人故意放出来的,但老百姓哪知道真假。”
    孟轻舟不屑的摇摇头,李陆那家伙也不是什么善茬,知道社会上对很多小鲜肉的高收入不满,故意把人民的名义的片酬拿来说事,够精的!
    简单的说,这新闻是为了炒作“人民”这个剧,这些所谓的老戏骨,通常片酬高于这个数字的。比如张志建,这部电视剧估计他拿的极低片酬,但是他平时演了那么多抗日,谍战神剧,片酬至少乘3乘5。
    演什么片,拿什么酬劳,重头戏就得自降身价竞争角色,垃圾商业片就要抬高身价,我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史泰龙的《绝地狂龙》(2002)成本 2500万,他一个人拿走 2000,破了自己片酬记录,大家想想,成本 2500万的能是什么片?
    目前这些所谓“新兴明星”影响都很有限,个别人确实有一群粉丝,但是总体说来社会影响力,好感度很低。对于电视剧来说,这些根本没什么价值,因为电视靠大众关注度,有500万粉不如一个粉丝没有,但是有5000万正面评价。所以你看收视率高的都是“回家的诱惑”,“因为遇见你”“人民”。越是炒作的可能收视越低。。
    粉丝只能用于唱片市场。就像日本的akb48 被 60-70%人烦着,但是年年销量第一,因为只需要1%人口 100多万死忠就够了;
    中国的”偶像“基本都是炒作烧钱,靠那么些粉丝赚钱,哪来的广泛市场?
    这些“流量派”没有想像的那么受到欢迎,收视率,社会好评度更不如久经考验过的演员;
    不要怪观众,不是观众选择他们,是资本选的。
    谷毃
    为什么呢?
    资本撒谎了,片酬只是炒作;
    中国娱乐资本不成熟,没有搞懂规律;
    资本盯准了低智商脑残粉;
    老戏骨,老偶像虽然粉多,好感度高,但是都是理智粉,产品也不会因为他们代言就买,而脑残粉相反。
    “我想想、我想想,钟姐,万重山没事吧?”
    “呵呵,我这边还好,但宗帅哪可就不好说了,昨天他交上来的半年财报,利润下滑了8%,上面给出的主要原因就是艺人报酬的大幅度增加,孟总,这事真不能拖了!”
    从公司出来,老孟吩咐赵刚直接去中影,中影的康总也不知从哪听到他和华纳的谈判已经结束,《巨齿鲨》已经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这不由得他不动心;
    中影每年是有票房指标的,不管是进口片、批片,还是合拍片,站在他们的角度,这都是他们的业绩;
    “喂,蜜蜜,有事?”坐上车不久,小狐的电话就来了;
    “我现在去中影,康总找我谈事,你去不方便,有事回家再说嘛,好不好?”
    “马莉找你?什么情况?”
    “我对麻花的态度你知道的啊,明年我就打算全部出手了,沈滕和马莉你们想挖我没意见,但最好现在别动,等《西红柿首富》拍完再说,你给王芷文说,这是我的意思!”
    他还真没想到,新历居然在打沈滕和马莉的主意,这事闹得,看来去年孟轻舟和麻花的不愉快,外界知道的人还不少;
    孟轻舟本以为康总一见面就会问他青莲影视的事情,没想到他居然说起了近两年影视剧质量不高的话题;
    这让老孟有些摸不着头脑,中影什么时候在乎过这些?
    “康总,这事你们可以找上面谈谈啊,我们毕竟是民营企业,其他公司的事,不好置喙吧?”
    烂片有啥?
    能赚钱就行!
    哪怕只赚两三天的钱呢?
    众所周知冯剧刚有过一番垃圾观众的言论,而网上也常见到铺天盖地的网友怒喷片方喂屎的情况。
    双方互相甩锅,似乎出现烂片这件事,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如果代入观众的观点,无非是电影是你拍的,又不是我们非逼着你拍成这副德行的,拍出烂片自然你背锅。
    而代入制作方的观点,则是我也想拍好东西,可是烂片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有市场呀,你们乐意去看,资方乐意投,一切向钱看,我还能跟市场作对吗?
    那么这么看,问题似乎出在“市场”这个问题上。
    很多人就要说了,国家就应该大力整顿这个市场才对。
    国内限制电影市场的手段是审查制度,以及限制对外国片的引进,即大家熟悉的国产保护月。
    那么国家该怎么出手大力整顿现在的电影市场才能干死烂片呢?
    寄希望于审查加大力度?关键是,你怎么甄别一部还没有上映的电影,是烂片呢?万一这个所谓的烂片,投入市场之后效果很好呢?你给我禁绝了,我亏了本,政府给发补贴么?
    还是说观众打算指望用审查部门那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审美指标,来取代全中国那么多人的审美?
    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电影就能咔一下跃上一个台阶,我百分之百支持这个政策。
    这个时候就有人要说了,开什么玩笑,怎么可能会有烂片还票房好。
    真的么?
    每年都能看到许多人说韩国电影爆了中国几条大街,确实,类型片上咱们确实打不过人家。
    但许多人的分析似乎并不那么靠谱,说什么因为韩国社会阴暗,给他们提供了无数的题材,以及国家没限制,什么血腥暴力的题材都能拍……
    wtf?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也就是说国产电影烂片层出不穷,反而代表着我们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那这意思,越是和平安稳的国家,艺术水平越是垃圾?
    如果这两者之间能够这么简单粗暴的划上等号,那我还真乐意中国以后再也不需要出什么好电影了。毕竟和人民安居乐业比起来,看点烂片怎么了,不是还有那么多国外的电影可以看么。可要真是这么算的话,那我不是药神算怎么回事儿?
    又说题材没限制的那个逻辑,即是说只要有血腥暴力就是好电影,反之则不是?问题你拍别的题材也干不过人家呐。人家的爱情片不是碾着你揍的?爱情片血腥暴力还是人脱得一丝不挂了?人家拍的也是纯纯的爱情呐,你怎么就不行呢?
    韩国极富盛名的那几位导演,几乎全是类型片导演,而中国有多少成名成腕的类型片导演么?
    为什么说中国的电影市场混乱,因为确实混乱。市场并有建立起一群稳固的类型片受众,观众经常是有什么看什么,而资方在投资时也是两眼一抓黑,像前面举例的忻钰坤的情况,和投资他比起来,投资杨幂们的风险更小一些。
    因为鬼知道观众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你喜欢看犯罪类型片还是别无选择了。所以和赌正规化的类型片能够带来收益相比,流量等于票房确实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套路,而且是市场证明成功过的东西。那观众凭什么要求资方去走建立类型片的道路呢?因为资方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这还导致了一个很可笑的情况,就是导演的专业不被尊重。
    在徐浩峰的书里他说过这么一个例子,他们拿写好的剧本去拉投资,常被资方问这么个问题,“你这个剧本,像好莱坞的哪部大片呀?”
    他很想说剧本创作又不是抄袭,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剧本像好莱坞哪部大片?后来明白了人家压根不觉得导演是一个专业的活计,你需得证明自己的这套片子在哪个部分像哪个赚钱的片子,人家才肯投钱。至于什么艺术表达什么创作追求,那并不干他的事情。钱投进去了是要回本的,你若是不肯拍,至多换一个导演。
    难道导演不是随便就能当上的么?
    要知道电影这玩意儿除了作为艺术之外,还有一个无法剥夺的商品属性存在。
    梵高可以生命不息,画画不止,一辈子留下那么多画作。
    一个导演拍砸了一个电影,你看他还能不能生命不息,拍片不止吧,不上大街要饭都不错了。
    像老谋子腕儿这么大的导演拍片也是要赔钱的,以至于他必须得先靠别的什么挣点钱,自己当资方,来承担自己拍电影亏掉的钱,否则他不至于近几年这么低产。
    所以咯,大家一切像钱看,自然什么挣片拍什么。前几年兴流量,兴大ip,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堆流量加ip的电影。
    战狼二点燃了爱国大片的情怀,于是以前不怎么看到的爱国大片一部又一部的出现在了各大影视公司的新片计划中。
    这样混乱的市场下,拿什么拍好电影呢?
    说为什么抗日神剧大行其道?
    李诚如以前上锵锵三人行的时候说,抗日剧好过审。
    那个时候他们拍刑侦,拍犯罪类的电视剧,收视率非常之高。
    后来传出来说上头下文件,说这些片子有许多不能播的东西,总之以后不能拍刑侦了。
    可是光是抗日满足不了观众需求怎么办?
    元素大杂烩呗,政策不允许你看爱情,但是你又想看,而抗日剧好过审?好,我们在抗日里加爱情。你想看暴力?我们在抗日剧里加暴力。你想看刑侦,我们在抗日剧里加刑侦。甚至你想看偶像,咱们也能在抗日剧里加偶像。
    然后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李诚如说,那个所谓不能拍刑侦的文件,他们谁也没见到过。
    这些令广大从业者噤若寒蝉的文件重要么?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华娱之别样人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李济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济海并收藏华娱之别样人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