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巧儿回了贾家,一人在屋里闷着。贾赦进来,只当巧儿为邢母之病着急,只得好言相劝。
巧儿见贾赦在那想方设法的逗自己开心,不觉思绪飘远。
这一年来,巧儿过的很好,邢家只有一子,邢忠年幼,邢父年迈,一应事务都是贾赦这个半子在忙活。
也许是有事要忙,心里不空虚,贾赦这一年来也很少出去吃酒。贾赦喜好古玩字画,以前都是下大价钱买真的,后巧儿连劝带激的说,买人家确定了的有什么意思,不如到旧物市场看看,要是自己掏出个好的,那才算真本事呢。贾赦听了也以为然,平日里闲着没事就去逛逛琉璃厂或潘家园,还别说,还真让贾赦捡了两次漏,露了个大脸,贾赦自此更热衷了。
除此之外,要是看见什么有趣的小玩意,贾赦也买回来送给巧儿,或是给两个儿子,这时的贾赦俨然就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巧儿没事了也自己琢磨,或是回想书里贾赦的种种劣迹。也许是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也许是巧儿对贾赦动了几分真心,巧儿怎么也想不起贾赦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恶事。就是出名的那几件,也在心里给他找了理由。
二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巧儿只觉得这贾赦就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不断地调皮捣蛋只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贾赦自幼就缺少父爱母爱,那贾代善早早的袭了爵,每日里忙于政事,荣公夫妇只在偏房处养老,贾赦自幼就由荣公夫妇教养,据说二人对他是百般疼爱,一刻也离不了他。估计平时与贾代善贾母贾政没多少来往,等这老两口走了,贾赦都是快当爹的人了,也没人注意到这娃缺少父爱母爱的。
本来这也没什么,贾赦都这么大的人了,可坏就坏在贾母偏心得太明显了,这贾代善也是个耳软的。荣公夫妇去后,贾赦一直住在那处偏房,偏贾政从小跟着贾母住在荣禧堂,每日里和贾代善贾母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事没事的表一表孝心。
而贾赦呢,本来住的就远,以前又没什么交情,平日里处在一起都不知道说点什么。想表个孝心不是没在那个点上,就是晚了贾政一步,不得贾代善的喜欢。而贾母本来就不喜欢贾赦的生母,连带着对贾赦的印象也不好,这一来二去的这关系就更不好了。
不过真正给贾赦打击的还是贾代善的那个遗本,据王善宝打听的,说是那遗本本是保举贾政袭爵的,偏皇上不知怎想的,驳了贾代善的本,还让贾赦袭了爵,不过还是给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
估计贾母一直不愿意,那荣禧堂也不让出,就让贾政一家住着。
贾赦受了这么些委屈,又不知道自己不是贾母所出,见了贾母也没什么好气,一口一个下流胚子,一口一个不学无术,干脆破罐破摔,我就下流给你看看又怎么了,于是只一味玩乐,安富尊荣,不务正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子孙也不加以教育和管束。
其实,原著里贾赦除了好色之外,也真没做什么恶事。
恶事一,娶鸳鸯。说贾赦生好色,是因为他想要母亲的贴身丫环鸳鸯做妾,不惜威逼利诱鸳鸯的哥哥,后来遭到贾母的拒绝才作罢。贾赦为什么要娶鸳鸯呢?原因是他发现贾母太过偏心。因为贾母是贾府最有钱的人,如果她一偏心,那以后在分钱的时候,势必会多给贾政,而少给自己。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及早防止自己的资产流失,贾赦才迫不及待,出此下策,提出纳鸳鸯为妾。除了这一个,贾赦也没威逼过什么人了吧,至少比薛蟠好多了吧,没弄出什么人命来。
恶事二,勾结贾雨村,诬陷石呆子。原著里说:“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他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回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从这些话上,并没说是贾赦要贾雨村这样做的,反而是贾雨村要巴结贾赦,自做的主张。
恶事三,嫁迎春。为了五千两银子,把迎春给卖了。估计这是贾赦做的最大的恶事了,他挨了这么多的骂的由就在这里。原著里有这么一句,“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这原是巧儿说的话,这里面的意思最耐琢磨。巧儿对迎春生母和探春生母的对比,不是从其个人品格上去比,而是从其在家族地位上进行对比。迎春生母既然比赵姨娘“强十倍”,后来他人呢,通篇也没个介绍。贾赦对这个女儿这么不好,是不是因为迎春的生母的原因呢?
再说,迎春的悲剧,主要原因在她自己。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万事只想着“息事宁人”。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抄检大观时,司棋被逐,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却“连一句话也没有”。如此怯懦的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古代这个环境,男子三妻四妾是定理,就是王熙凤这么刚强的人,还不得为贾琏找了平儿做屋里人,那时内宅斗争那么残酷,迎春又不会做人,原书中,迎春好像从没给贾赦巧儿做几件衣物,每日请安的。就算她嫁的不是“中山狼”,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也免不了迎春的命运。
还有一点,贾赦找的人家虽不好,但毕竟是将迎春的婚事放心上了。满贾府里那么多人,也没见那个说给迎春找个人家,要知道迎春可比薛宝钗还大呢。再说,那贾赦自己平日结交的都是这路货色,说不定他自己还以为“中山狼”是好的呢。
巧儿想的头都大了,反正现在的贾赦还没有这么事,又有巧儿在旁,想是无妨的。
巧儿这边还在做心理建设,一件关乎贾赦的大事发生了,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贾赦的一生。
贾赦的娘顾嬷嬷不行了,临走前,将贾赦叫来,对他说出了他的身世,还有贾赦生母的事。
贾赦遭此打击,浑浑噩噩的回了巧儿这里,一头栽倒在巧儿床上,像是傻了。
巧儿被贾赦吓了一跳,忙寻太医,贾母等也闻讯赶来。
太医看过,说贾赦无事,只悲伤过度,吃两幅药就好。
一干人才放了心,都以为贾赦是因顾嬷嬷去了,才如此伤心。
正好外面传来,贾政升了工部员外郎的消息,贾母高兴地走了,只留下巧儿照顾贾赦。
第 12 章在线阅读
巧儿见贾赦在那想方设法的逗自己开心,不觉思绪飘远。
这一年来,巧儿过的很好,邢家只有一子,邢忠年幼,邢父年迈,一应事务都是贾赦这个半子在忙活。
也许是有事要忙,心里不空虚,贾赦这一年来也很少出去吃酒。贾赦喜好古玩字画,以前都是下大价钱买真的,后巧儿连劝带激的说,买人家确定了的有什么意思,不如到旧物市场看看,要是自己掏出个好的,那才算真本事呢。贾赦听了也以为然,平日里闲着没事就去逛逛琉璃厂或潘家园,还别说,还真让贾赦捡了两次漏,露了个大脸,贾赦自此更热衷了。
除此之外,要是看见什么有趣的小玩意,贾赦也买回来送给巧儿,或是给两个儿子,这时的贾赦俨然就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巧儿没事了也自己琢磨,或是回想书里贾赦的种种劣迹。也许是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也许是巧儿对贾赦动了几分真心,巧儿怎么也想不起贾赦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恶事。就是出名的那几件,也在心里给他找了理由。
二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巧儿只觉得这贾赦就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不断地调皮捣蛋只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贾赦自幼就缺少父爱母爱,那贾代善早早的袭了爵,每日里忙于政事,荣公夫妇只在偏房处养老,贾赦自幼就由荣公夫妇教养,据说二人对他是百般疼爱,一刻也离不了他。估计平时与贾代善贾母贾政没多少来往,等这老两口走了,贾赦都是快当爹的人了,也没人注意到这娃缺少父爱母爱的。
本来这也没什么,贾赦都这么大的人了,可坏就坏在贾母偏心得太明显了,这贾代善也是个耳软的。荣公夫妇去后,贾赦一直住在那处偏房,偏贾政从小跟着贾母住在荣禧堂,每日里和贾代善贾母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事没事的表一表孝心。
而贾赦呢,本来住的就远,以前又没什么交情,平日里处在一起都不知道说点什么。想表个孝心不是没在那个点上,就是晚了贾政一步,不得贾代善的喜欢。而贾母本来就不喜欢贾赦的生母,连带着对贾赦的印象也不好,这一来二去的这关系就更不好了。
不过真正给贾赦打击的还是贾代善的那个遗本,据王善宝打听的,说是那遗本本是保举贾政袭爵的,偏皇上不知怎想的,驳了贾代善的本,还让贾赦袭了爵,不过还是给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
估计贾母一直不愿意,那荣禧堂也不让出,就让贾政一家住着。
贾赦受了这么些委屈,又不知道自己不是贾母所出,见了贾母也没什么好气,一口一个下流胚子,一口一个不学无术,干脆破罐破摔,我就下流给你看看又怎么了,于是只一味玩乐,安富尊荣,不务正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子孙也不加以教育和管束。
其实,原著里贾赦除了好色之外,也真没做什么恶事。
恶事一,娶鸳鸯。说贾赦生好色,是因为他想要母亲的贴身丫环鸳鸯做妾,不惜威逼利诱鸳鸯的哥哥,后来遭到贾母的拒绝才作罢。贾赦为什么要娶鸳鸯呢?原因是他发现贾母太过偏心。因为贾母是贾府最有钱的人,如果她一偏心,那以后在分钱的时候,势必会多给贾政,而少给自己。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及早防止自己的资产流失,贾赦才迫不及待,出此下策,提出纳鸳鸯为妾。除了这一个,贾赦也没威逼过什么人了吧,至少比薛蟠好多了吧,没弄出什么人命来。
恶事二,勾结贾雨村,诬陷石呆子。原著里说:“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他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回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从这些话上,并没说是贾赦要贾雨村这样做的,反而是贾雨村要巴结贾赦,自做的主张。
恶事三,嫁迎春。为了五千两银子,把迎春给卖了。估计这是贾赦做的最大的恶事了,他挨了这么多的骂的由就在这里。原著里有这么一句,“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这原是巧儿说的话,这里面的意思最耐琢磨。巧儿对迎春生母和探春生母的对比,不是从其个人品格上去比,而是从其在家族地位上进行对比。迎春生母既然比赵姨娘“强十倍”,后来他人呢,通篇也没个介绍。贾赦对这个女儿这么不好,是不是因为迎春的生母的原因呢?
再说,迎春的悲剧,主要原因在她自己。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万事只想着“息事宁人”。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抄检大观时,司棋被逐,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却“连一句话也没有”。如此怯懦的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古代这个环境,男子三妻四妾是定理,就是王熙凤这么刚强的人,还不得为贾琏找了平儿做屋里人,那时内宅斗争那么残酷,迎春又不会做人,原书中,迎春好像从没给贾赦巧儿做几件衣物,每日请安的。就算她嫁的不是“中山狼”,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也免不了迎春的命运。
还有一点,贾赦找的人家虽不好,但毕竟是将迎春的婚事放心上了。满贾府里那么多人,也没见那个说给迎春找个人家,要知道迎春可比薛宝钗还大呢。再说,那贾赦自己平日结交的都是这路货色,说不定他自己还以为“中山狼”是好的呢。
巧儿想的头都大了,反正现在的贾赦还没有这么事,又有巧儿在旁,想是无妨的。
巧儿这边还在做心理建设,一件关乎贾赦的大事发生了,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贾赦的一生。
贾赦的娘顾嬷嬷不行了,临走前,将贾赦叫来,对他说出了他的身世,还有贾赦生母的事。
贾赦遭此打击,浑浑噩噩的回了巧儿这里,一头栽倒在巧儿床上,像是傻了。
巧儿被贾赦吓了一跳,忙寻太医,贾母等也闻讯赶来。
太医看过,说贾赦无事,只悲伤过度,吃两幅药就好。
一干人才放了心,都以为贾赦是因顾嬷嬷去了,才如此伤心。
正好外面传来,贾政升了工部员外郎的消息,贾母高兴地走了,只留下巧儿照顾贾赦。
第 12 章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