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成太脸色苍白,整个人都有些难受,他就没有面对过这样的东西。
丝
蚕丝;丝织品。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殷商时代发明了提花装置。商代甲骨文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公元前数世纪中国开始向外输出蚕丝和丝织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丝绸种类多,绣工巧,织造技术高超,图案花纹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呕)丝。”郭璞注:“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庆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蟹)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定州织刻丝,不用不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桢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农蚕》:“湖丝惟七里者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可鉴。”
锦
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花纹的织品,常在织造前将纬丝染好颜色,颜色一般在三种以上。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厚实。常用以缘边。中国织锦业一向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秦汉以来,名目繁多。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晋陆翽《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凤皇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唐大诏令集.大历六年四月禁大花绫锦等敕》:“在外所织造大张锦、软瑞锦、透背及大繝锦、竭凿六破以上锦、独窠文绫、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独窠司马绫等,并宜禁断。其长行高丽白锦、杂色锦及常行小文字绫锦等,任依旧例造。其绫锦花纹,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皆称厌物矣。”清张澍《续黔书.洞锦》:“黎平之曹洞司出洞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湅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是夜郎苗妇之手,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参阅元费著《蜀锦谱》、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锦”条。
素
指白色生绢。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贱人。”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缬
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至西汉即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近年新疆于阗也有绞缬织物出土。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行。十七、十八世纪西藏的氆氇仍用夹缬法刷印花经纬度和缬法撮晕浸染花纹,保留了唐代的印染风格。晋陶潜《搜神记》卷九:“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
蜀锦
四川成都所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渊鉴类函.布帛.锦》引山谦之《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史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客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蘘梗荷’。”
罗
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其经纬组织显椒眼纹。未练者称生罗,已练者称熟罗。起花纹者称纹罗,无花纹者称素罗。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生产。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服饰实物有绣、罗、绢、纱等各种衣著十余件。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为妇女装饰之一。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屏风等。《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以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鞠衣,黄罗为之”;“青衣,青罗为之”;“朱衣,绯罗为之。”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紬更易,不可胜计。”《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屜,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传:“地宜漆林,又宜蚕桑。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汉书.高帝纪下》:“[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颜师古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唐白居易《庚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央晚霞色,满墙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剪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明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绫
俗称绫子。一种有彩文的丝织品,光如镜面,像缎子而比缎子薄。汉代即有生产,六朝时绫与锦同样贵重。唐代尤为发达,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绫,其丝织业以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纱罗和河南北纱绫为著。宋代罗绫则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绫、小绫。明代出土丝绸纹样中有落花流水花绫。《急就扁》卷二:“青绮绫縠靡润鲜。”《西京杂记》卷一:“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四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其好古存正莫如夔”南朝宋裴松之注:“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布乃松郡中土产,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清姚莹《康輶纪行.赏蕃茶物》:“洽达者,织素绫为之,每方约二尺,中织佛头,六方为一连。凡蕃目及剌麻见贵客,不用名柬,奉哈达为礼。”参阅《新唐书.地理志》和清谷应泰《博物要览》。
縠
汉以后又称“纱縠”。一种有绉文的纱,以轻薄著称,向为贵重衣料。近年湖南长沙一带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细绣纹纱罗,薄如烟雾,且有仿泥金银印花彩绘薄质织物。每件纱衣重不到一市两,近乎汉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楚辞.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后汉书.章帝纪》:“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李贤注:“《释名》曰:‘縠,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世说新语.轻诋》:“何处闻有蔡充儿”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曰:“高平刘整有隽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史.食货志上三》:“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毫州市绉纱,大名府织绉縠......以供服用及岁时赐与。”
- 肉肉屋
丝
蚕丝;丝织品。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殷商时代发明了提花装置。商代甲骨文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公元前数世纪中国开始向外输出蚕丝和丝织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丝绸种类多,绣工巧,织造技术高超,图案花纹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呕)丝。”郭璞注:“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庆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蟹)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定州织刻丝,不用不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桢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农蚕》:“湖丝惟七里者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可鉴。”
锦
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花纹的织品,常在织造前将纬丝染好颜色,颜色一般在三种以上。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厚实。常用以缘边。中国织锦业一向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秦汉以来,名目繁多。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晋陆翽《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凤皇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唐大诏令集.大历六年四月禁大花绫锦等敕》:“在外所织造大张锦、软瑞锦、透背及大繝锦、竭凿六破以上锦、独窠文绫、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独窠司马绫等,并宜禁断。其长行高丽白锦、杂色锦及常行小文字绫锦等,任依旧例造。其绫锦花纹,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皆称厌物矣。”清张澍《续黔书.洞锦》:“黎平之曹洞司出洞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湅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是夜郎苗妇之手,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参阅元费著《蜀锦谱》、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锦”条。
素
指白色生绢。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贱人。”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缬
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至西汉即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近年新疆于阗也有绞缬织物出土。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行。十七、十八世纪西藏的氆氇仍用夹缬法刷印花经纬度和缬法撮晕浸染花纹,保留了唐代的印染风格。晋陶潜《搜神记》卷九:“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
蜀锦
四川成都所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渊鉴类函.布帛.锦》引山谦之《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史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客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蘘梗荷’。”
罗
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其经纬组织显椒眼纹。未练者称生罗,已练者称熟罗。起花纹者称纹罗,无花纹者称素罗。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生产。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服饰实物有绣、罗、绢、纱等各种衣著十余件。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为妇女装饰之一。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屏风等。《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以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鞠衣,黄罗为之”;“青衣,青罗为之”;“朱衣,绯罗为之。”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紬更易,不可胜计。”《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屜,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传:“地宜漆林,又宜蚕桑。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汉书.高帝纪下》:“[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颜师古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唐白居易《庚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央晚霞色,满墙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剪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明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绫
俗称绫子。一种有彩文的丝织品,光如镜面,像缎子而比缎子薄。汉代即有生产,六朝时绫与锦同样贵重。唐代尤为发达,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绫,其丝织业以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纱罗和河南北纱绫为著。宋代罗绫则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绫、小绫。明代出土丝绸纹样中有落花流水花绫。《急就扁》卷二:“青绮绫縠靡润鲜。”《西京杂记》卷一:“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四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其好古存正莫如夔”南朝宋裴松之注:“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布乃松郡中土产,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清姚莹《康輶纪行.赏蕃茶物》:“洽达者,织素绫为之,每方约二尺,中织佛头,六方为一连。凡蕃目及剌麻见贵客,不用名柬,奉哈达为礼。”参阅《新唐书.地理志》和清谷应泰《博物要览》。
縠
汉以后又称“纱縠”。一种有绉文的纱,以轻薄著称,向为贵重衣料。近年湖南长沙一带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细绣纹纱罗,薄如烟雾,且有仿泥金银印花彩绘薄质织物。每件纱衣重不到一市两,近乎汉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楚辞.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后汉书.章帝纪》:“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李贤注:“《释名》曰:‘縠,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世说新语.轻诋》:“何处闻有蔡充儿”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曰:“高平刘整有隽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史.食货志上三》:“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毫州市绉纱,大名府织绉縠......以供服用及岁时赐与。”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