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半个月,邯郸突然流传回了一个趣事,大概内容就是邯郸的某人做的一个蠢事。
一个青年抱着瓷瓶去邯郸城找到了邯郸赵氏的家主,谎称自己是烧制陶器的匠人,意外烧出了宝物。对方看到瓷瓶,大为惊讶,视若珍宝。在那青年巧言之下,对方竟花整整五斤黄金买下了。
结果这笔买卖做成没多久,又有人前去兜售瓷器,品质更好,却只开价一斤黄金。这才知道,原来那瓷瓶是智国所产,而且不是一两个,而是一批好几十个。
愤怒的赵氏家主命人去找那青年,却已经看不到人影了。
那青年当然就是徐至了。他拿到瓷瓶后,立刻借了快马昼夜不停的奔向邯郸,拿到钱后又连夜跑回了智国。把集资的那些钱还掉,又还掉家中的欠款,还剩下了一笔钱。
又在不久后,月报上的趣闻栏目刊登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表达了对邯郸赵氏的同情,同时又严厉批评了这种作为。不过,虽说内容还算和谐,但文章标题却把此事直言称作:赵君买瓷。
多年后,有人整理月报的故事出版,此事流传更广,慢慢演化成了一个成语。
“这确是个又猾又大胆之人。”看着新出版的月报,智朗忍不住笑道。
“蒙骗他人,小人一个。”一旁的杞仲也下了定义。
这会已经是九月了,天气凉爽,两人趁着吃罢午饭的午休,搬着椅子在院中闲聊起来。
“小人也许谈不上,但缺了点良心,总之跟君子是不沾边。不过,这可真是个投机的天才。”智朗忍不住感叹。
他知道徐至的情况,如果不是无路可走,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赚这份钱?当然了,这只是为他的作为找了个说得过去的借口,事情本质还是相当恶劣的。
不过,那徐至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找到机会,又立刻去做,还成功了,却也不得不说是个投机的好材料。
“若是人人如此,风气怕是要败坏了。”杞仲摇头道。他对这样的作为是看不惯的,
“所以啊,既然有漏洞,当然就要补上。我已经在制定一份商法,至少不该让这样的事再次出现。”
“那个徐至呢?又该如何处置?”杞仲说道。
智朗却摇了摇头:“他又没违背现在的法律,可以鄙视之,却不能惩罚。”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很快又转到了政务上。
“昨天送来的消息你看了吗?燕国的局势快要不可收拾了,前些日子燕二公子还节节败退,连蓟城也丢了,不得不据守令支。不过,他后来似乎跟东胡达成了一致,借到了数千骑兵,杀的燕戴败退,现在又开始在蓟城拉锯了。”智朗摆弄着一旁果盘里的水果,说道。
“那么,又要动手了?”杞仲坐直了,说道。
“嗯。”智朗点了点头,“我已经向薪武传讯,命他率部在代地集结,准备突袭东胡,在入冬之前,要在燕国北方边境占据一个落脚点,打通代地跟燕国、东胡的通道。等到明年,就继续出兵彻底消灭或者驱逐东胡。”
“那,月报需要刊登文章造势吗?”杞仲说道。
“当然。”智朗点头,说道:“这次你亲自撰写。我们手里已经掌握了东胡在燕国的一些恶行,到时候也全部刊登出去,写的越详细越好。总之重点就一个,要引起各国同仇敌忾之心。”
“明白!”杞仲点了点头。
……
这会已经是九月,智朗的婚期是九月二十八,只有不到十天了。而高氏的送亲队伍前些日子就过了黄河,如今也没几天的路程了。
智朗前些日子就搬到了宫室居住,而紧接着,婚礼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
“这里还真是华丽啊。”站在一处正在点缀饰物的寝宫前,季佳目光有些酸气的看向旁边的智朗。
这个寝宫将是国君正妻的居所,当然,也就是即将到来的高氏女了。
新出产的陶瓷,在这寝宫内摆的到处都是,她自己的屋子可只有几个而已。这还不止,还有别的新鲜玩意,彩色琉璃的灯台,漂亮的衣橱,各种木制家具更是看的人眼花。虽说心理有所准备,但此刻越看,季佳就越是满心的酸气。
一旁的智朗有些无奈,只好装作没听到,也不在这逗留,带着季佳匆匆离开了。
屯留,此刻才刚莫时过半,城外大路上突然来了大队骑兵,而就在这骑兵后边跟着的,却是长长的车队,从那些车驾上的装饰以及一些象征标志来看,这正是高氏送亲的车队了。奔波了数月之后,她们终于到了。
车队在屯留城北停下,士兵驱散了周围的路人。接下来,她们将在这停下歇息,等着薪城来人前来迎亲。
“这就是屯留?可真是繁华。”其中一辆车驾上,高欣若望向了远处的屯留城。
跟这一路上看到的其它城池完全不同,屯留的繁华是相当直白的,根本不用入城,因为商铺已经蔓延到了城外。
屯留在城外划了几块地方,接着由本地财税出资,沿着道路修了许多房子,之后又出租给那些商户。而因为屯留作为国都的地位,加上来自薪地工坊的产品一直在这销售,因此引来了大量商贾,人口不断膨胀,各种商业活动也跟着繁荣起来。
不过,城内实在也装不下那么多人口跟店铺,就学着薪城的方式,把人口跟商业区往城外迁。
如今,城内多数是售卖奢侈品跟各种高价值商品的地方,以及更多的行政功能。而屯留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城外,因为不用担心关城门,很多商铺在夜晚仍旧开着。
“这里看着可真奇怪,房子都在城外,人也住在城外,岂不成了野人么?”一旁的侍女轻笑道。
高欣若瞪了她一眼,说道:“这是屯留,不是高氏,以后可莫要口无遮拦了。”
侍女脸色有些尴尬,连忙点头道:“婢子知错了。”
高欣若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只是放下帘子,等待着。
一个青年抱着瓷瓶去邯郸城找到了邯郸赵氏的家主,谎称自己是烧制陶器的匠人,意外烧出了宝物。对方看到瓷瓶,大为惊讶,视若珍宝。在那青年巧言之下,对方竟花整整五斤黄金买下了。
结果这笔买卖做成没多久,又有人前去兜售瓷器,品质更好,却只开价一斤黄金。这才知道,原来那瓷瓶是智国所产,而且不是一两个,而是一批好几十个。
愤怒的赵氏家主命人去找那青年,却已经看不到人影了。
那青年当然就是徐至了。他拿到瓷瓶后,立刻借了快马昼夜不停的奔向邯郸,拿到钱后又连夜跑回了智国。把集资的那些钱还掉,又还掉家中的欠款,还剩下了一笔钱。
又在不久后,月报上的趣闻栏目刊登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表达了对邯郸赵氏的同情,同时又严厉批评了这种作为。不过,虽说内容还算和谐,但文章标题却把此事直言称作:赵君买瓷。
多年后,有人整理月报的故事出版,此事流传更广,慢慢演化成了一个成语。
“这确是个又猾又大胆之人。”看着新出版的月报,智朗忍不住笑道。
“蒙骗他人,小人一个。”一旁的杞仲也下了定义。
这会已经是九月了,天气凉爽,两人趁着吃罢午饭的午休,搬着椅子在院中闲聊起来。
“小人也许谈不上,但缺了点良心,总之跟君子是不沾边。不过,这可真是个投机的天才。”智朗忍不住感叹。
他知道徐至的情况,如果不是无路可走,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赚这份钱?当然了,这只是为他的作为找了个说得过去的借口,事情本质还是相当恶劣的。
不过,那徐至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找到机会,又立刻去做,还成功了,却也不得不说是个投机的好材料。
“若是人人如此,风气怕是要败坏了。”杞仲摇头道。他对这样的作为是看不惯的,
“所以啊,既然有漏洞,当然就要补上。我已经在制定一份商法,至少不该让这样的事再次出现。”
“那个徐至呢?又该如何处置?”杞仲说道。
智朗却摇了摇头:“他又没违背现在的法律,可以鄙视之,却不能惩罚。”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很快又转到了政务上。
“昨天送来的消息你看了吗?燕国的局势快要不可收拾了,前些日子燕二公子还节节败退,连蓟城也丢了,不得不据守令支。不过,他后来似乎跟东胡达成了一致,借到了数千骑兵,杀的燕戴败退,现在又开始在蓟城拉锯了。”智朗摆弄着一旁果盘里的水果,说道。
“那么,又要动手了?”杞仲坐直了,说道。
“嗯。”智朗点了点头,“我已经向薪武传讯,命他率部在代地集结,准备突袭东胡,在入冬之前,要在燕国北方边境占据一个落脚点,打通代地跟燕国、东胡的通道。等到明年,就继续出兵彻底消灭或者驱逐东胡。”
“那,月报需要刊登文章造势吗?”杞仲说道。
“当然。”智朗点头,说道:“这次你亲自撰写。我们手里已经掌握了东胡在燕国的一些恶行,到时候也全部刊登出去,写的越详细越好。总之重点就一个,要引起各国同仇敌忾之心。”
“明白!”杞仲点了点头。
……
这会已经是九月,智朗的婚期是九月二十八,只有不到十天了。而高氏的送亲队伍前些日子就过了黄河,如今也没几天的路程了。
智朗前些日子就搬到了宫室居住,而紧接着,婚礼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
“这里还真是华丽啊。”站在一处正在点缀饰物的寝宫前,季佳目光有些酸气的看向旁边的智朗。
这个寝宫将是国君正妻的居所,当然,也就是即将到来的高氏女了。
新出产的陶瓷,在这寝宫内摆的到处都是,她自己的屋子可只有几个而已。这还不止,还有别的新鲜玩意,彩色琉璃的灯台,漂亮的衣橱,各种木制家具更是看的人眼花。虽说心理有所准备,但此刻越看,季佳就越是满心的酸气。
一旁的智朗有些无奈,只好装作没听到,也不在这逗留,带着季佳匆匆离开了。
屯留,此刻才刚莫时过半,城外大路上突然来了大队骑兵,而就在这骑兵后边跟着的,却是长长的车队,从那些车驾上的装饰以及一些象征标志来看,这正是高氏送亲的车队了。奔波了数月之后,她们终于到了。
车队在屯留城北停下,士兵驱散了周围的路人。接下来,她们将在这停下歇息,等着薪城来人前来迎亲。
“这就是屯留?可真是繁华。”其中一辆车驾上,高欣若望向了远处的屯留城。
跟这一路上看到的其它城池完全不同,屯留的繁华是相当直白的,根本不用入城,因为商铺已经蔓延到了城外。
屯留在城外划了几块地方,接着由本地财税出资,沿着道路修了许多房子,之后又出租给那些商户。而因为屯留作为国都的地位,加上来自薪地工坊的产品一直在这销售,因此引来了大量商贾,人口不断膨胀,各种商业活动也跟着繁荣起来。
不过,城内实在也装不下那么多人口跟店铺,就学着薪城的方式,把人口跟商业区往城外迁。
如今,城内多数是售卖奢侈品跟各种高价值商品的地方,以及更多的行政功能。而屯留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城外,因为不用担心关城门,很多商铺在夜晚仍旧开着。
“这里看着可真奇怪,房子都在城外,人也住在城外,岂不成了野人么?”一旁的侍女轻笑道。
高欣若瞪了她一眼,说道:“这是屯留,不是高氏,以后可莫要口无遮拦了。”
侍女脸色有些尴尬,连忙点头道:“婢子知错了。”
高欣若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只是放下帘子,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