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与黄巢联军攻打宋州失败之后,两支起义军又合兵一处,于八月攻占了安州、随州,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但是由于王仙芝不愿受到黄巢的节制,在接下来的进军方向上,王仙芝与黄巢又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不久起义军又兵分两路。
黄巢义军向东进发,在山dong、河nan一带活动,而王仙芝却率军南下转攻复州、郢州。
这时,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看到起义军力量分散,便想对起义军采取各个击破之策,他首先再次劝降王仙芝,指派判官吴彦宏潜入义军内部,策划王仙芝投降,给他开出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这时的王仙芝已经厌倦了这种左冲右杀的生活,他考虑到目前唐军实力较强,义军取胜的把握很小,而且他与黄巢之间已经有了矛盾,自己的队伍又太少,且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可能会处于非常被动挨打的境地,不如趁现在手握兵权,及时向朝廷换取高官厚禄。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十一月。
王仙芝再次写了降表,并派遣心腹大将尚君长、楚彦威、蔡温球等人前去邓州与杨复光谈判受降之事,没想到没等尚君长等人到达杨复光行营,就被妒嫉其功的招讨使宋威派兵抢劫而去。宋威还谎报战功,在奏章中宣称与尚君长战于颍州西南,俘获尚君长等人。
杨复光见宋威抢了自己的功劳,十分生气,上奏唐僖宗说明尚君长等人是自愿投降的,并不是在作战中被俘的。宋威为了防止杨复光节外生枝,便于狗脊岭杀害了尚君长等人。
王仙芝听说此事后是羞愧难当、怒发冲冠,他不但没有得到高官厚禄,而且还白白送了几个好兄弟的性命,从此再不言降敌、招安之事,一心想着推翻朝廷
杨复光这个人,本姓乔,仍是权宦魏国公杨复恭的堂兄弟,他的义父就是内常侍杨玄价,杨复光家世代权宦,他曾经多次担任各藩镇与节度使的监军,是唐朝末年为数不多的宦官军事将领之一。
他一上台就开始积极镇压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军,并多次在战场中击败起义军,为唐军挣得很多颜面,是起义军的主要对手之一。
此人从小就聪明灵敏又会舞枪弄剑,性格慷慨有节义,十几岁就入宫侍奉皇上,具有丰富的宫廷斗争经验。
当时,正值唐朝走向衰亡时期,藩镇割据,战火连天,尤其是宦官专权,更是成为唐朝久治不愈的大病。杨复光深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没有坚固的后台是难成大气候的。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当时任内常侍的大宦官杨玄价,投靠其门下,并认他为干爹,改名为杨复光。
杨复光跟着杨玄价很快就熟悉了宫中的一切手段,同时也学会了怎样谋取特权,使用特权。他清楚地意识到,单靠杨玄价还不行,要想站稳脚跟,还必须自己去闯荡江山,建立自己的功绩,才能在朝廷之中挣得一席之地。
为此他向杨玄价提出,请求到地方任监军,杨玄价也很看重杨复光,同意了他的要求,便奏准唐懿宗,派杨复光到地方任监军。
杨复光虽为宦官,却精通一些武功,又善于谋划布阵,因而在地方任监军时,颇能赢得一部分人的好感。而且每次征讨作战,杨复光必定参加,还充当着指挥宫的角色,这让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宋威杀害了尚君长等人,使杨复光招降王仙芝的计划失败,杨复光便对宋威切齿仇恨,他不断向唐僖宗进献谗言,诬蔑宋威,使唐僖宗产生了要解除宋威兵权的念头。
事隔不久,宋威被义军打败,唐僖宗趁机免除了他的招讨使职务,其军权交由杨复光接任,不久宋威病死于青州。杨复光任招讨使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继续发兵进攻王仙芝,起义军在湖州遭到重挫,大将徐磨莒被俘。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唐僖宗任王铎为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晋国公。又任曾元裕为招讨副使,杨复光仍任监军。后来,王铎因听闻起义军南下攻打荆南,他便弃城而跑而被免职。
此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派兵收复荆南后,指派忠武军别将宋浩任荆南节度使,又派泰宁军别将段彦谟作他的副手。
杨复光的干爹杨玄价曾经担任过忠武军监军,当时宋浩只不过是忠武军内一个小宫,现在宋浩已然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军,他见到杨复光不卑不亢,有时还不免讥讽几句,并没有把杨复光放在眼里,这使杨复光很不高兴。
同时段彦谟也不愿意屈居宋浩帐下,两人貌同心不和。杨复光为了除掉宋浩,就私下里与段彦谟谋划,让其杀掉宋浩。
当时,宋浩正下令禁止士兵砍伐首府江陵街上的槐柳树,段彦谟所部士卒违犯禁令,宋浩用刑杖责打犯禁士兵的背,段彦谟认为宋浩是在侮辱自己,极感愤怒,于是怀挟利刀闯入宋浩大营,杀死宋浩及其两个儿子。
而杨复光却上奏朝廷称宋浩太过残酷,被激愤的士众诛杀。与此同时,在杨复光的推荐下,段彦谟被委任为朗州刺史,唐僖宗为了安抚众将士,又命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驻扎邓州,以阻止起义军北上。
但是,段彦谟却以朗州远离中原,不愿赴任,一直留守荆南,而郑绍业也因害怕控制荆南的段彦谟,不敢去赴任,直到公元881年初,黄巢攻占京城长安,唐僖宗被迫逃往成都,召回郑绍业,换任段彦谟为荆南节度使。
——————————————————————————————
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
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招讨使:古代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
内常侍:宫廷内官名。秦置中常侍,以宦官充任,间用士人。汉沿置,称常侍,先用人士,东汉中期后全用宦官。隋置内侍省(炀帝时改为长秋监,唐初复旧),有内常侍等官。唐内侍省有内侍、内常侍,内常侍掌管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五局。
监军:官名。监督军队的官员。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
黄巢义军向东进发,在山dong、河nan一带活动,而王仙芝却率军南下转攻复州、郢州。
这时,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看到起义军力量分散,便想对起义军采取各个击破之策,他首先再次劝降王仙芝,指派判官吴彦宏潜入义军内部,策划王仙芝投降,给他开出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这时的王仙芝已经厌倦了这种左冲右杀的生活,他考虑到目前唐军实力较强,义军取胜的把握很小,而且他与黄巢之间已经有了矛盾,自己的队伍又太少,且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可能会处于非常被动挨打的境地,不如趁现在手握兵权,及时向朝廷换取高官厚禄。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十一月。
王仙芝再次写了降表,并派遣心腹大将尚君长、楚彦威、蔡温球等人前去邓州与杨复光谈判受降之事,没想到没等尚君长等人到达杨复光行营,就被妒嫉其功的招讨使宋威派兵抢劫而去。宋威还谎报战功,在奏章中宣称与尚君长战于颍州西南,俘获尚君长等人。
杨复光见宋威抢了自己的功劳,十分生气,上奏唐僖宗说明尚君长等人是自愿投降的,并不是在作战中被俘的。宋威为了防止杨复光节外生枝,便于狗脊岭杀害了尚君长等人。
王仙芝听说此事后是羞愧难当、怒发冲冠,他不但没有得到高官厚禄,而且还白白送了几个好兄弟的性命,从此再不言降敌、招安之事,一心想着推翻朝廷
杨复光这个人,本姓乔,仍是权宦魏国公杨复恭的堂兄弟,他的义父就是内常侍杨玄价,杨复光家世代权宦,他曾经多次担任各藩镇与节度使的监军,是唐朝末年为数不多的宦官军事将领之一。
他一上台就开始积极镇压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军,并多次在战场中击败起义军,为唐军挣得很多颜面,是起义军的主要对手之一。
此人从小就聪明灵敏又会舞枪弄剑,性格慷慨有节义,十几岁就入宫侍奉皇上,具有丰富的宫廷斗争经验。
当时,正值唐朝走向衰亡时期,藩镇割据,战火连天,尤其是宦官专权,更是成为唐朝久治不愈的大病。杨复光深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没有坚固的后台是难成大气候的。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当时任内常侍的大宦官杨玄价,投靠其门下,并认他为干爹,改名为杨复光。
杨复光跟着杨玄价很快就熟悉了宫中的一切手段,同时也学会了怎样谋取特权,使用特权。他清楚地意识到,单靠杨玄价还不行,要想站稳脚跟,还必须自己去闯荡江山,建立自己的功绩,才能在朝廷之中挣得一席之地。
为此他向杨玄价提出,请求到地方任监军,杨玄价也很看重杨复光,同意了他的要求,便奏准唐懿宗,派杨复光到地方任监军。
杨复光虽为宦官,却精通一些武功,又善于谋划布阵,因而在地方任监军时,颇能赢得一部分人的好感。而且每次征讨作战,杨复光必定参加,还充当着指挥宫的角色,这让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宋威杀害了尚君长等人,使杨复光招降王仙芝的计划失败,杨复光便对宋威切齿仇恨,他不断向唐僖宗进献谗言,诬蔑宋威,使唐僖宗产生了要解除宋威兵权的念头。
事隔不久,宋威被义军打败,唐僖宗趁机免除了他的招讨使职务,其军权交由杨复光接任,不久宋威病死于青州。杨复光任招讨使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继续发兵进攻王仙芝,起义军在湖州遭到重挫,大将徐磨莒被俘。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唐僖宗任王铎为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晋国公。又任曾元裕为招讨副使,杨复光仍任监军。后来,王铎因听闻起义军南下攻打荆南,他便弃城而跑而被免职。
此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派兵收复荆南后,指派忠武军别将宋浩任荆南节度使,又派泰宁军别将段彦谟作他的副手。
杨复光的干爹杨玄价曾经担任过忠武军监军,当时宋浩只不过是忠武军内一个小宫,现在宋浩已然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军,他见到杨复光不卑不亢,有时还不免讥讽几句,并没有把杨复光放在眼里,这使杨复光很不高兴。
同时段彦谟也不愿意屈居宋浩帐下,两人貌同心不和。杨复光为了除掉宋浩,就私下里与段彦谟谋划,让其杀掉宋浩。
当时,宋浩正下令禁止士兵砍伐首府江陵街上的槐柳树,段彦谟所部士卒违犯禁令,宋浩用刑杖责打犯禁士兵的背,段彦谟认为宋浩是在侮辱自己,极感愤怒,于是怀挟利刀闯入宋浩大营,杀死宋浩及其两个儿子。
而杨复光却上奏朝廷称宋浩太过残酷,被激愤的士众诛杀。与此同时,在杨复光的推荐下,段彦谟被委任为朗州刺史,唐僖宗为了安抚众将士,又命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驻扎邓州,以阻止起义军北上。
但是,段彦谟却以朗州远离中原,不愿赴任,一直留守荆南,而郑绍业也因害怕控制荆南的段彦谟,不敢去赴任,直到公元881年初,黄巢攻占京城长安,唐僖宗被迫逃往成都,召回郑绍业,换任段彦谟为荆南节度使。
——————————————————————————————
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
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招讨使:古代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
内常侍:宫廷内官名。秦置中常侍,以宦官充任,间用士人。汉沿置,称常侍,先用人士,东汉中期后全用宦官。隋置内侍省(炀帝时改为长秋监,唐初复旧),有内常侍等官。唐内侍省有内侍、内常侍,内常侍掌管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五局。
监军:官名。监督军队的官员。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