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周天已明,初阳在文楼南掖的宫墙上半露端容,晨晖携着一团紫气照进了奉天门前的广场。
稍后,朱元璋将在这里上朝。但说今日与朝人员之众当属空前,大小官吏从御门前的云纹石阶下一直列仗到了五龙桥头。皆因今日朝会不同寻常:先是朱元璋将有大政方略布告于天下;二来,那社稷坛岁祭大典将于随后举行;再者,为威慑官吏、整治吏制,从这一天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早朝形制,名曰“御门听政”(1)。
寅时三刻,奉天殿门前的丹墀下四名太监齐挥净鞭。鞭声骤响,众官叩首大行朝圣之礼。鞭鸣三声后,但闻朝台上传来庆童施令:“礼毕!众官恭听吾皇圣谕!”
随后,只见朱元璋现身于殿前丹墀之上,和风朗气地朝众官喧声道:“众卿平身!”
一时间,众官齐应:“谢皇上隆恩!”声落时,纷纷起身恭闻圣言。
居高远眺,众官形状尽收帝王法眼。仰望圣容,龙尊虎气更是直抵视听。
旋即,朱元璋道了开场白,一时间奉天内外洪声回响:“今逢盛典,朕甚感心悦。然,朕心之悦,皆为臣工!只因打今日起,列位爱卿终于可以直起腰杆,挺起胸膛为我大明尽忠了!”众官个个不知其所云,却知那话定有初衷,于是便越发恭顺地等候下言,“多年来,众卿饱受胡惟庸那奸相的欺压,致使下情不能上达,下者难明圣意,朝纲崩乱,君臣离心,如今回首,朕心痛哉,朕心恨哉!”
朱元璋说得捶胸顿足,环视那台下臣子,众态迥异。有人感激涕零,拂袖拭泪;有人躬身畏首,不敢抬头;还有人三两结耳附议,满脸余恨……千面百态,尽收朱元璋法眼。于是他眉头骤现狠色,细细历数:“众卿当有所闻——秦有赵高指鹿为马;晋有司马道子惑主弄权;唐有李林甫口蜜腹剑,杨国忠迫害忠良、卢杞欺压百姓;宋有蔡京徇私枉法,秦桧卖国求荣,贾似道欺君罔上……到我朝又出了个胡惟庸!纵观古今,但凡祸国贼子,多为奸相之流!试问,当有多少哀鸿因此血怨难鸣?当有多少忠良因其死不瞑目?又当有多少帝王为之遗恨千古?”
听到此处,只见高台之下一武官顺势擎拳一声怒吼:“奸相当除!贼子当磔!”顷刻间,一呼百应,应声如同号子一般响彻偌大个宫城,使得重楼广厦显得越发巍然肃穆。
这样的气势,正如朱元璋所愿。于是他威然聆听半晌,洞观众臣情态,渐觉到了火候,便朝众臣一挥手,刹那间,呼应骤然而止。
朱元璋更显推心置腹,其言辞亦是满怀真情:“好!好啊!因此说,只有剔除朝中作梗之徒,方能使我君臣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呀!”
众朝臣异口同声地学舌道:“同心同德!同仇敌忾!”
“好!甚好!看来众卿所愿正与朕不谋而合。”殊不知,这帝王循循善诱步步为营,随后之言才是正题,“朕今日,就依列位臣工所愿,为免奸相之祸殃及后世,朕决定——自今日起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从此权分六部,受朕直辖!”他一面引颈高宣,一面瞪着龙睛虎目捕捉众臣反应。尤其当那目光扫向眼前几位老臣时,其言辞便越发显得绵里藏针,锋芒渐露,“从今往后,倘有人胆敢触犯众怒,再提恢复相位,一律视为觊觎丞相之权,其罪同胡!”
直到此刻,台下众人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方才那累累陈词,不知搜刮了多少遍枯肠翻腾出历朝诸多奸相罪证,为的竟是这“废相集权”。
然而,众臣满心愕然之余,耳边却还回响着“其罪同胡”这一威吓之言。而此,识相的便立马换作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如似个鸣冤老妇一般扑通跪地,号颂:“吾皇圣明!吾皇圣明啊!”
这厢引了头,那边便相继效法。顷刻间,众官队伍顿如大浪翻涌,一浪接着一浪直把浪头朝后压去。可那声浪反倒是一波接着一波,感天动地扑面而来。
“吾皇圣明!吾皇圣明……”
至于是否诚心道“圣明”,只有各家心知肚明。却说各中真假,又怎会蒙过这帝王眼亮心明。
“众卿平身!朕不是说过嘛——从今往后,朕要诸位臣工直起腰杆来为国效力!”
“臣等谢吾皇隆恩!”众臣纳头再拜,纷纷起身拭泪,又作洗耳恭听。
这会子,但听朱元璋朝官队中高唤:“翰林院学士吴伯宗。”
“臣在。”一四十岁左右的朝臣应声出列。
“朕命你院从即日起搜集历代诸王、宗戚、贼臣、奸宦之罪,并将其诸多劣迹、恶果、及后世评判之说集录成册,朕就赐名《臣诫录》(2),示与众卿详阅。”朱元璋一面吩咐,一面眼含厚望地环望众臣,“望众卿以史为鉴,大正官容;以人为戒,重振官风!”
吴伯宗纳首应承:“臣领旨。”
随即,朱元璋又唤:“御史中丞安然。”
“臣在。”一老迈朝臣应声纳拜。
“就由你御史台协助针砭修订,不可懈怠。”
“老臣遵旨!”安然领命而退,皱纹里却舒展出一丝痛快之气。
朱元璋略作沉吟,又道:“此外,对于各省官员,从今后将采用南北更调用人之法,众卿可有异议?”
众官揖首齐应:“臣等附议!”
“好。”朱元璋含笑点头,“而今中书省虽已废止,朕决定于六部之外另增一衙,名为判录司,以掌在京官吏俸给文移勘合之权。凡官吏月俸、六部支请,皆须于判录司填写勘合文移而后支请。此司所任官员由六部依德才草拟举荐,六月底由朕亲试,裁定后上任。”
“臣等遵旨。”
至此,朱元璋绸缪之事俱已得偿所愿,便心满意足地朝一旁的庆童打了手势。那老太监会意,立马朝高台下喧声:“有本奏禀,无本退朝。”
“启禀皇上,臣刘崧有本请奏。”
朱元璋寻声望去时,那奏禀之人已至台下,那人乃是吏部尚书。
朱元璋沉吟一笑,言语中寒暄与调侃各半:“刘爱卿,朕可有些时日没听到你吏部奏报了。”
这话听得刘崧一惊,忙欠首解释:“臣惶恐,微臣无事万不敢轻易叨扰皇上。”
朱元璋眨眨双眼,朝他撇去一句:“何事?说吧。”
刘崧道:“臣日前收到江宁知县张允昭奏请……”
“一个知县所为何事?”
刘崧欲述其详:“他在奏折中说‘我大明已定国十载有三,蒙皇上福泽,天下已初尝安乐。’然距兴邦之志尚差一步之遥……”
朱元璋眉头一皱,道:“给朕拣些干货来。”
刘崧当即畏首,吞吞吐吐:“是……那张允昭在奏折中说,皇上如想振兴我大明社稷,就应当重视人才培养。自古历朝用人之法多为用时选才,却不知为国养才,故而可用之大才者屈指可数。他建议皇上应革除旧弊……”
朱元璋正听得津津有味,而那刘崧这“旧弊”二字刚一出口,却欲言又止,生怕因用词不当而惹恼这暴躁的君王。可朱元璋却被这突然中止的表述扫了兴致,急赤白脸地催促:“哎呀……你这老磨盘,就不能痛快些?”
此言一出,引得众官皆笑。更戳得刘崧满眼苦笑,于是当即勾身回道:“是。因此,那张允昭建议朝廷应广开童学馆,从孩童起就为朝廷培养发掘后继之才,专授儒学之训……”
“哦?……”那“儒学”二字正中朱元璋的心思,没想到那张允昭之谏竟与宗泐之言不谋而合。于是他兴冲冲地步下石阶,径直来到刘崧面前,“接着说。”
“他谏言朝廷应广开儒学馆,专授儒学之训……待众学子达理之时,朝廷便可因材而施教,因需而授业。如此一来,定会适用者倍出,忠君报国之士倍出。此人还建议皇上可先从京师做起,于应天府学另设儒学馆,广纳官家子弟入学,以做示范。”
朱元璋顿叩两掌,连声称赞:“好啊……甚好!此奏颇俱远见!”说话间,朱元璋从刘崧手中扯了奏折,转身踏上高台,只抛下那刘崧连连擦拭冷汗。
“那张允昭之谏,甚合朕意!这治国良才,理当从小培养!他朝材成则国强,国强则倍出栋梁。此乃百年大计,千秋之功啊!好!甚好……”朱元璋喜不自胜,随即朝台下传唤:“工部尚书薛祥。”
一中年臣僚脆声回应:“臣在。”
“这儒学馆土木之事就交由你部去办,其后进展随时报与朕听。”
“遵旨。”
“吏部拟旨,擢调江宁知县张允昭补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之缺,官从四品。”
“臣领旨。”刘崧万没想到:多日未进奏表,今日一奏竟换个龙颜大悦,此事虽非自身之功,但也顿感心花怒放。于是赶忙又补一句:“臣代张允昭拜谢隆恩!”
“众卿多干些实事,朕心更悦,圣恩更隆。”朱元璋敲着边鼓笑说。一想到未来之况,激越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于是转头朝众臣又是一番鼓舞,“这儒学馆一旦落成,将受国子监直辖。到那时,列位爱卿之子都将由朕亲点博学大德之师专门教化!待其成年之时,再由国子学因材选拔,重点培养,岂不美哉?常言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难说有朝一日这些娃娃们不会大鹏展翅,一越居身卿等父辈之上啊!”
这话听得众卿群情激奋,忙伏首叩拜,齐呼“吾皇圣明!谢主隆恩!”
早朝至此,终于在朱元璋的爽笑中落下帷幕。眼见那帝王自语着“甚好”二字爽性离去,众臣顿时面露轻松之气,眉眼里也渐渐洋溢出一种久违的喜色来。
庆童高宣:“今日朝毕!众官家到午门外列仗,辰时四刻经右掖门前往社稷坛候驾!”
那老太监话音刚落地,殿前又响三声净鞭。
……
却说此时,谨身殿东梢的暖阁正是茶香氤氲,喜气迎人。
马皇后正满目和悦地端坐于暖炕之上,抬手端过了宫婢敬上的一盏香茶。
那宫女缓缓转过身,又端着茶盘来到马皇后对面一位几近半百的臣子面前。
却说那臣子方脸阔额,色如醺霞,虎目刀眉,威而自若,颏下寸髯有如马首初鬃齐探头,两鬓华颖更似狼毫垂墨柳骨风。此人头戴八梁宝冠,身着绯袍,前襟上绣着麒麟补子,腰系玉带,带侧用玉钩衔着四色锦绶,下头坠着白玉云凤佩,脚穿白底皂靴,双手隔着一块象牙笏板叩于腹前——瞧装束,俨然一副公爵尊容。
他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千古名将徐达,表字天德,时受爵号魏国公。
见宫婢前来奉茶,徐达将那象牙笏板送进了袖袋之中,随后便一面点头会意,一面拂袖从盘中端过茶盏。
那宫婢缓缓施了欠身礼,又缓缓出了阁门。
这时,只见马皇后勾着绡帕,一面捏了茶盏盖子在那茶水上轻轻撩过,一面亲切朝徐达让说:“天德,快尝尝这茶。”
“娘娘请。”徐达憨厚一笑,掀开盖子,细品一口,眉目间略显几分回味之色。
马皇后望其神色,笑问:“滋味如何?”
那徐达爽性赞道:“好茶,倒是世上难得的好茶。”
马皇后回之一笑,故显妒色地说:“不瞒你说,今儿本宫也是沾了你的光,才有幸呷上这么一口呢。”
这话进得徐达耳来,却反倒使其鼻子失了灵,半晌里竟没能嗅出那茶里话外各中味道来。
马皇后倒很适时宜地开了口:“皇上知你好茶,便差了数十宫婢专程前往那栖霞山,候了月余,才剔了这几两初毫。为了炒制这茶,皇上还特地从杭州灵隐寺召来那大唐茶圣的后人来呢。此茶刚入罐,他便着人送到本宫这儿给你掖着了。”
如此盛情,顿使徐达受宠若惊。于是忙倍显感恩地作出回应:“烦劳皇上与娘娘挂记,微臣惶恐。”
“天德何必见外?自打你赴镇北平,皇上常是没时没晌地念叨着你,总说亏待了他这这位贤弟呢。早年,为平定天下你随皇上出生入死,吃尽了苦头。如今这天朝初定,非但没让你享上几天清福,反倒要苦着你远赴千里之外,去镇守北疆……每每言及于此,皇上难免泣念伤怀呀……”
“臣本一介武夫,承蒙皇上不弃,理当为我大明尽忠职守。”
“话虽如此,可说破了天,还不是都因你兄弟情深义重?更何况咱又是儿女亲家。本宫也常劝慰于他,这戍边之任兹事体大,若换作他人,皇上定难放心。天德贤弟与皇上情同手足,焉能不知这个理儿?”
这话说得万分亲近,直引得徐达连连点头笑应。
说来也是时候。就在这会儿,只听得殿外传来了琅琅笑声,徐达寻声望去,只见朱元璋已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跨进了暖阁的门槛。却说他一见徐达便乐得大呼:“天德啊,你可想煞朕了!”
见皇帝驾临,徐达忙起身欲行跪拜之礼,却被朱元璋连拒带扶地抱住,那情形犹似重逢至亲,更胜浓情至交。随后,又见他双手搭于徐达肩头,笑说:“自上次阔别,又是三秋了!”说着,又转头望向马皇后唱和,“英气未减,英气未减呐!”
马皇后点头,煦容一笑,应和道:“天德风骨,岂是那凡夫可比?”
徐达爽然一笑,回应:“娘娘谬赞,臣这老马多赖吾皇经管得入微。不然,就算微臣再是思君心切,也只怕望穿归程,欲奔无力喽……”
此言一出,三人开怀大笑。朱元璋点着徐达胸口爽赞:“朕就说过,天德这张嘴呀气如宝弓,力道入心……”话音未落,便搭着徐达肩膀相让,“快坐,快坐。”
这时,马皇后打暖炕上起了身,婉言道:“本宫还有些琐事,就不在这儿碍着你们兄弟叙旧了。”徐达闻声欲起身施礼相送,又被她连忙婉拒,“天德只管坐着,自家人莫要掬礼。”说着,又唤宫婢好生照应,方转身离去。
见马皇后出了阁门,徐达转头望向朱元璋道:“皇上,您又消瘦了不少啊。”
朱元璋听他一言,不免一声叹息,道:“这朝中上下多是费心劳形之事,奈何朕又垂垂老矣,怎能顺心康健呐?”
徐达满腹真情,道:“臣自知无能,恨不能替皇上分忧。”
朱元璋摆手,言语更显真挚:“嗳……话不能这么说。那北平乃我大明北疆重地,今有天德这般麒麟坐镇,就已解了朕大半忧愁。”
“承蒙皇上不弃,微臣理当尽忠职守。”
“有天德这句话,朕此心足矣。”言至于此,朱元璋的神情里竟很快漾出一丝诡笑,刻意压着声气说笑,“嗳,朕可听闻你又得了一如花美眷?”
乍听此番笑谈,徐达顿觉一惊。他虽早知皇帝身边养了不少负责盯视群臣的“检校”,却万没料到那班爪牙竟已探到千里之外,对于臣子私事却也是了如指掌。于是他忙故作释然地笑说:“天下之事果然瞒不过皇上,微臣惶恐。”
谁知,朱元璋竟哈哈大笑:“你呀……生来就是多情种,命里偏又犯桃花……有些人多爱嚼那风月之事,这传来传去,难免就进了朕的耳朵。”
这话说得徐达面露赧色,连连叫苦:“皇上,切莫取笑微臣。”
“嗳……这自古以来,哪个男儿大丈夫不是三妻四妾?天德莫要介怀——朕听说那美人还是个西域女子?”
徐达点头,道:“正是。”
“胡女多娇容。不知此番天德是否携与回京?”
徐达笑说:“臣不能,也不敢啊。”
朱元璋神色一怔,问:“哦?这话从何而来?”
“只因其母仙逝,两月前送其骨灰回乡安葬去了。”
朱元璋大赞:“能以孝德当先,丽质且贤呐。”
“再者……皇上应知我那偏房谢氏,一向好妒,且性情暴烈,这……”徐达满腔难言之瘾欲语还休,连连摇头叹息。
朱元璋复又仰面大笑,指指点点道:“你呀……身骨康健,百毒不侵。就是这惧内的毛病恐怕是没得治了。”
徐达听此一说,只作惭愧赔笑。
“此事好办。这汉夷联姻,乃利国安邦的好事,就由朕替你作主了。想你那大夫人怎么着也得给朕个面子不是?”
徐达摇头,故自菲薄:“家有悍妻,匹夫难为呀!”说着,又朝朱元璋揖手拜谢,“微臣多谢皇上成全。”
“嗳,何必跟朕客套?”朱元璋一面笑应,一面思量,旋即便是一番锦上添花,“胡人姓氏多拗口,朕就代皇后收其为义妹,再赐一汉姓如何?”
徐达喜上眉梢,忙拜谢:“臣代其母女谢过皇上!”
朱元璋听此言,顿时一怔,渐渐又开怀大笑:“天德不愧我大明飞将军呐!朕万没想到,竟与弟妹结了桃李?”
“正是。”
“至于这姓氏嘛……有女子西来,怀宝贝而至……”朱元璋略作思忖,之后又兴兴道来,“朕就赐其汉姓为贾氏如何?”
徐达喜不自胜,应声道:“皇上神来之喻,徐达如获至宝。”
朱元璋顺势说道:“你府邸本就人丁众多,况今又喜得一室妻女,恐是众身难栖。此前,朕欲将先前所居吴王府邸赠与天德,你却拒纳。这几年,朕已命人在吴王府对个儿以原关帝庙为根基为你另建一府,看来今日该当尽其用之时了……”
徐达向来懂得见好就收,面对朱元璋这不断加码的盛情,实不敢收。于是他慌忙推辞:“臣无功而受此大禄,万不敢笑纳。”
朱元璋豪言道:“嗳……天德何言无功?你之大功自在朕心!就这么定了。朕命钦天监算过,今日最适乔迁。故而,刚刚已派人前往你府上帮工。这次,天德不可再违抗朕的旨意了。”
此言一出,徐达感彻五内,扑通跪地伏首谢恩:“吾皇隆恩,臣无以为报。有生之年定当肝脑涂地以酬圣眷!”
见此状,朱元璋更为动情,忙起身搀过徐达,望其倾诉:“朕命你,自今日起,凡只你我君臣之时,不可再拜!天德与朕相交已近三十载,应知朕虽手握生杀之权,但绝非昏溃之君。朕更是个懂亲疏、知远近、辨忠奸的大丈夫。倘若因朕近来诸杀侫臣,而使天德心生忧惧,离析了你我多年患难之谊,朕定然会抱憾此生啊!”
“君心浩荡!今日之言徐达定当铭记五内!”说着,徐达纳首再拜。
却说这会儿,方才那奉茶的宫婢正托着两碗素羹和几碟小菜出现在暖阁门口,隔着门槛嘤嘤禀道:“皇上,娘娘说您与魏国公今日繁务众多,特命奴婢煮了两碗晨羹送来。”
朱元璋一面扶起徐达,一面笑说:“还是皇后想得周全。朕光顾着与天德叙旧,却忘了这档事儿。”抬手便邀徐达,“朕还有事与你商议,咱边吃边说。”
徐达自知盛情难却,索性应了朱元璋之邀与他隔着炕桌坐下。那宫婢先后朝二人面前奉了食物和餐具,朱元璋动了汤匙先食一口,随即对徐达夸赞起这粥食与一旁的宫婢:“滋味不错,这丫头手艺一向精妙,快尝尝。”
徐达尝过那粥,连连点头爽赞:“嗯,堪称羹中极品。”
“这丫头膳食手艺精湛,且精通茶道,朕就将其一并赠与天德了。”
徐达一怔,忙回说:“皇上,此女侍奉您和娘娘多年,微臣可万万使唤不得呀……”
“天德多虑了。朕不是要她去伺候你,而是要她好生侍奉皇后的义妹。再说,有朕遣去的人守着,你那大夫人也会收敛些性子不是?”
徐达会心一笑,这才端详了那宫婢一眼,乍看其容,似是高丽之胚。只见她云鬓一点珠花,丹唇亮如露濯,肤如凝脂,眉似弯月,只是那两眼秋水隐隐含着些许凄清。
就在徐达打量之际,朱元璋朝那宫婢道:“洪嫣,从今天起,朕就将你赐与魏国公了。入府之后,定要给朕好生服侍他家三夫人,她可是皇后的义妹。如有半点不周,朕可要拿你是问了?”
洪嫣欠身施礼,回道:“奴婢遵旨。”
“回去收拾一下行装,今晚庆童会去魏国公府宣旨,你且随其同往。”
“是。”洪嫣应下,退了出去。
徐达虽身为武将,但其心思却非莽夫之辈。伴君多年,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情——其对人向来待之有别。用者必察;奸者必疑;逆者必除——然得其信者必善待;忠其志者必重赏;慷慨予之必有求。因此,他心中难免暗揣:打自个儿刚进了这殿阁,没出一刻钟的工夫,这帝王就连赐带许地贿了他恁多好处,必是另有他意。他深知,想与这帝王安然共处,就必须直来直去。
故而,待二人这一餐过半之时,他很合火候地先向对方开了口:“皇上,适才您说另有他事交待与为臣,可是有何难言之隐?”
朱元璋一面夹起筷子小菜衔入口中,一面点头。
徐达下面之言,更是推心置腹:“相知多年,在臣心中吾皇最近。无论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思量,还是论君臣私交之情,臣都不愿皇上在大局面前因顾念臣之感受而为难。”
此番由衷之言听得朱元璋十分感动,于是他探臂在徐达肩上拍了一把,道:“天德之言,朕心痛快!”
“天德虽一介武夫,但凡事轻重,各中是非尚不愚执。需臣效劳之处,还请皇上明示。”
“好!那朕就与卿直说。”他捏着羹匙瞧向徐达,“朕问你,在你看来,在朕诸子之中,哪个最适承继朕之大统?哪个能有卿这等封疆之功?”
这一问,徐达顿时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纠结。于是,他气定神闲地道来:“微臣之见,诸皇子中太子朱标最适承袭王位,燕王朱棣最适做安邦之才。”
“为何?”
“依成规,袭君之位首立长;论远瞩,亲民安邦当以仁。来日必不同于今时,平天下可以武取之,可安天下还需以德服之。如此仁德,大皇子俱备。况储君已定,天下应从。”
朱元璋又夹起一筷子小菜送入徐达碗内,道:“接着说。”
“至于燕王……非是因其为微臣之婿,才拔荐其能。在臣看来,论其武功韬略及驭统之术于诸皇子中堪称魁首,最适护国安邦。”
这一席话正扣中了朱元璋的心坎。“好啊,好啊!天德之见与朕不谋而合。可不瞒你说,朕这些儿子中令朕最不放心的就是棣儿。”
徐达笑了,直言道:“皇上之意,微臣明白。您是担忧燕王那霸功之性,只怕他日后会生夺位之心?”
朱元璋多年的纠结顿被徐达这一语打散了,于是长舒了一口气,赞道:“天德慧眼呐!”
徐达笑问:“莫怪臣擅揣圣意。皇上此前纠结,是想遣燕王速往北平就藩,又担心臣会顾念与其翁婿之情而另有护左吧?”
朱元璋听闻一怔,忽又哈哈大笑,指指点点道:“你呀……简直就是朕肚里的蛔虫!”
徐达拱手,正色承诺:“皇上放心,微臣与皇上同为两位皇子父辈,定会以父辈之心权衡利弊,以护国之心斟酌轻重。对于燕王,臣定当代皇上善加引导,以正其心。”
“不是代朕引导,而是给朕严加管教。北平既有天德坐镇,就当代朕行使父权,万不能使这小子生出半点非分之念。若是时机,你可遣他带兵出征以做历练,若其性未端,万不可轻易委付重兵与他!”
“臣遵旨。”
“有天德在其侧,朕就放心了!”朱元璋说着一声长叹,“若不是八年前其母碽妃被朕禁足于省躬殿,使其有欠严教,今日也就不会累及天德劳苦此心了……”
二人所议之事刚到尾声,就见庆童捧来礼服催促:“启禀皇上,巳时将至,请皇上换着祭冕,移驾社稷坛。”
“好。”朱元璋于桌上捏了帕子草草抹了一把,“天德陪朕同往。”
且说随后那坛祭大典自是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然于朱元璋梦中已见,以略不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周天已明,初阳在文楼南掖的宫墙上半露端容,晨晖携着一团紫气照进了奉天门前的广场。
稍后,朱元璋将在这里上朝。但说今日与朝人员之众当属空前,大小官吏从御门前的云纹石阶下一直列仗到了五龙桥头。皆因今日朝会不同寻常:先是朱元璋将有大政方略布告于天下;二来,那社稷坛岁祭大典将于随后举行;再者,为威慑官吏、整治吏制,从这一天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早朝形制,名曰“御门听政”(1)。
寅时三刻,奉天殿门前的丹墀下四名太监齐挥净鞭。鞭声骤响,众官叩首大行朝圣之礼。鞭鸣三声后,但闻朝台上传来庆童施令:“礼毕!众官恭听吾皇圣谕!”
随后,只见朱元璋现身于殿前丹墀之上,和风朗气地朝众官喧声道:“众卿平身!”
一时间,众官齐应:“谢皇上隆恩!”声落时,纷纷起身恭闻圣言。
居高远眺,众官形状尽收帝王法眼。仰望圣容,龙尊虎气更是直抵视听。
旋即,朱元璋道了开场白,一时间奉天内外洪声回响:“今逢盛典,朕甚感心悦。然,朕心之悦,皆为臣工!只因打今日起,列位爱卿终于可以直起腰杆,挺起胸膛为我大明尽忠了!”众官个个不知其所云,却知那话定有初衷,于是便越发恭顺地等候下言,“多年来,众卿饱受胡惟庸那奸相的欺压,致使下情不能上达,下者难明圣意,朝纲崩乱,君臣离心,如今回首,朕心痛哉,朕心恨哉!”
朱元璋说得捶胸顿足,环视那台下臣子,众态迥异。有人感激涕零,拂袖拭泪;有人躬身畏首,不敢抬头;还有人三两结耳附议,满脸余恨……千面百态,尽收朱元璋法眼。于是他眉头骤现狠色,细细历数:“众卿当有所闻——秦有赵高指鹿为马;晋有司马道子惑主弄权;唐有李林甫口蜜腹剑,杨国忠迫害忠良、卢杞欺压百姓;宋有蔡京徇私枉法,秦桧卖国求荣,贾似道欺君罔上……到我朝又出了个胡惟庸!纵观古今,但凡祸国贼子,多为奸相之流!试问,当有多少哀鸿因此血怨难鸣?当有多少忠良因其死不瞑目?又当有多少帝王为之遗恨千古?”
听到此处,只见高台之下一武官顺势擎拳一声怒吼:“奸相当除!贼子当磔!”顷刻间,一呼百应,应声如同号子一般响彻偌大个宫城,使得重楼广厦显得越发巍然肃穆。
这样的气势,正如朱元璋所愿。于是他威然聆听半晌,洞观众臣情态,渐觉到了火候,便朝众臣一挥手,刹那间,呼应骤然而止。
朱元璋更显推心置腹,其言辞亦是满怀真情:“好!好啊!因此说,只有剔除朝中作梗之徒,方能使我君臣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呀!”
众朝臣异口同声地学舌道:“同心同德!同仇敌忾!”
“好!甚好!看来众卿所愿正与朕不谋而合。”殊不知,这帝王循循善诱步步为营,随后之言才是正题,“朕今日,就依列位臣工所愿,为免奸相之祸殃及后世,朕决定——自今日起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从此权分六部,受朕直辖!”他一面引颈高宣,一面瞪着龙睛虎目捕捉众臣反应。尤其当那目光扫向眼前几位老臣时,其言辞便越发显得绵里藏针,锋芒渐露,“从今往后,倘有人胆敢触犯众怒,再提恢复相位,一律视为觊觎丞相之权,其罪同胡!”
直到此刻,台下众人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方才那累累陈词,不知搜刮了多少遍枯肠翻腾出历朝诸多奸相罪证,为的竟是这“废相集权”。
然而,众臣满心愕然之余,耳边却还回响着“其罪同胡”这一威吓之言。而此,识相的便立马换作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如似个鸣冤老妇一般扑通跪地,号颂:“吾皇圣明!吾皇圣明啊!”
这厢引了头,那边便相继效法。顷刻间,众官队伍顿如大浪翻涌,一浪接着一浪直把浪头朝后压去。可那声浪反倒是一波接着一波,感天动地扑面而来。
“吾皇圣明!吾皇圣明……”
至于是否诚心道“圣明”,只有各家心知肚明。却说各中真假,又怎会蒙过这帝王眼亮心明。
“众卿平身!朕不是说过嘛——从今往后,朕要诸位臣工直起腰杆来为国效力!”
“臣等谢吾皇隆恩!”众臣纳头再拜,纷纷起身拭泪,又作洗耳恭听。
这会子,但听朱元璋朝官队中高唤:“翰林院学士吴伯宗。”
“臣在。”一四十岁左右的朝臣应声出列。
“朕命你院从即日起搜集历代诸王、宗戚、贼臣、奸宦之罪,并将其诸多劣迹、恶果、及后世评判之说集录成册,朕就赐名《臣诫录》(2),示与众卿详阅。”朱元璋一面吩咐,一面眼含厚望地环望众臣,“望众卿以史为鉴,大正官容;以人为戒,重振官风!”
吴伯宗纳首应承:“臣领旨。”
随即,朱元璋又唤:“御史中丞安然。”
“臣在。”一老迈朝臣应声纳拜。
“就由你御史台协助针砭修订,不可懈怠。”
“老臣遵旨!”安然领命而退,皱纹里却舒展出一丝痛快之气。
朱元璋略作沉吟,又道:“此外,对于各省官员,从今后将采用南北更调用人之法,众卿可有异议?”
众官揖首齐应:“臣等附议!”
“好。”朱元璋含笑点头,“而今中书省虽已废止,朕决定于六部之外另增一衙,名为判录司,以掌在京官吏俸给文移勘合之权。凡官吏月俸、六部支请,皆须于判录司填写勘合文移而后支请。此司所任官员由六部依德才草拟举荐,六月底由朕亲试,裁定后上任。”
“臣等遵旨。”
至此,朱元璋绸缪之事俱已得偿所愿,便心满意足地朝一旁的庆童打了手势。那老太监会意,立马朝高台下喧声:“有本奏禀,无本退朝。”
“启禀皇上,臣刘崧有本请奏。”
朱元璋寻声望去时,那奏禀之人已至台下,那人乃是吏部尚书。
朱元璋沉吟一笑,言语中寒暄与调侃各半:“刘爱卿,朕可有些时日没听到你吏部奏报了。”
这话听得刘崧一惊,忙欠首解释:“臣惶恐,微臣无事万不敢轻易叨扰皇上。”
朱元璋眨眨双眼,朝他撇去一句:“何事?说吧。”
刘崧道:“臣日前收到江宁知县张允昭奏请……”
“一个知县所为何事?”
刘崧欲述其详:“他在奏折中说‘我大明已定国十载有三,蒙皇上福泽,天下已初尝安乐。’然距兴邦之志尚差一步之遥……”
朱元璋眉头一皱,道:“给朕拣些干货来。”
刘崧当即畏首,吞吞吐吐:“是……那张允昭在奏折中说,皇上如想振兴我大明社稷,就应当重视人才培养。自古历朝用人之法多为用时选才,却不知为国养才,故而可用之大才者屈指可数。他建议皇上应革除旧弊……”
朱元璋正听得津津有味,而那刘崧这“旧弊”二字刚一出口,却欲言又止,生怕因用词不当而惹恼这暴躁的君王。可朱元璋却被这突然中止的表述扫了兴致,急赤白脸地催促:“哎呀……你这老磨盘,就不能痛快些?”
此言一出,引得众官皆笑。更戳得刘崧满眼苦笑,于是当即勾身回道:“是。因此,那张允昭建议朝廷应广开童学馆,从孩童起就为朝廷培养发掘后继之才,专授儒学之训……”
“哦?……”那“儒学”二字正中朱元璋的心思,没想到那张允昭之谏竟与宗泐之言不谋而合。于是他兴冲冲地步下石阶,径直来到刘崧面前,“接着说。”
“他谏言朝廷应广开儒学馆,专授儒学之训……待众学子达理之时,朝廷便可因材而施教,因需而授业。如此一来,定会适用者倍出,忠君报国之士倍出。此人还建议皇上可先从京师做起,于应天府学另设儒学馆,广纳官家子弟入学,以做示范。”
朱元璋顿叩两掌,连声称赞:“好啊……甚好!此奏颇俱远见!”说话间,朱元璋从刘崧手中扯了奏折,转身踏上高台,只抛下那刘崧连连擦拭冷汗。
“那张允昭之谏,甚合朕意!这治国良才,理当从小培养!他朝材成则国强,国强则倍出栋梁。此乃百年大计,千秋之功啊!好!甚好……”朱元璋喜不自胜,随即朝台下传唤:“工部尚书薛祥。”
一中年臣僚脆声回应:“臣在。”
“这儒学馆土木之事就交由你部去办,其后进展随时报与朕听。”
“遵旨。”
“吏部拟旨,擢调江宁知县张允昭补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之缺,官从四品。”
“臣领旨。”刘崧万没想到:多日未进奏表,今日一奏竟换个龙颜大悦,此事虽非自身之功,但也顿感心花怒放。于是赶忙又补一句:“臣代张允昭拜谢隆恩!”
“众卿多干些实事,朕心更悦,圣恩更隆。”朱元璋敲着边鼓笑说。一想到未来之况,激越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于是转头朝众臣又是一番鼓舞,“这儒学馆一旦落成,将受国子监直辖。到那时,列位爱卿之子都将由朕亲点博学大德之师专门教化!待其成年之时,再由国子学因材选拔,重点培养,岂不美哉?常言道‘江山代有才人出’——难说有朝一日这些娃娃们不会大鹏展翅,一越居身卿等父辈之上啊!”
这话听得众卿群情激奋,忙伏首叩拜,齐呼“吾皇圣明!谢主隆恩!”
早朝至此,终于在朱元璋的爽笑中落下帷幕。眼见那帝王自语着“甚好”二字爽性离去,众臣顿时面露轻松之气,眉眼里也渐渐洋溢出一种久违的喜色来。
庆童高宣:“今日朝毕!众官家到午门外列仗,辰时四刻经右掖门前往社稷坛候驾!”
那老太监话音刚落地,殿前又响三声净鞭。
……
却说此时,谨身殿东梢的暖阁正是茶香氤氲,喜气迎人。
马皇后正满目和悦地端坐于暖炕之上,抬手端过了宫婢敬上的一盏香茶。
那宫女缓缓转过身,又端着茶盘来到马皇后对面一位几近半百的臣子面前。
却说那臣子方脸阔额,色如醺霞,虎目刀眉,威而自若,颏下寸髯有如马首初鬃齐探头,两鬓华颖更似狼毫垂墨柳骨风。此人头戴八梁宝冠,身着绯袍,前襟上绣着麒麟补子,腰系玉带,带侧用玉钩衔着四色锦绶,下头坠着白玉云凤佩,脚穿白底皂靴,双手隔着一块象牙笏板叩于腹前——瞧装束,俨然一副公爵尊容。
他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千古名将徐达,表字天德,时受爵号魏国公。
见宫婢前来奉茶,徐达将那象牙笏板送进了袖袋之中,随后便一面点头会意,一面拂袖从盘中端过茶盏。
那宫婢缓缓施了欠身礼,又缓缓出了阁门。
这时,只见马皇后勾着绡帕,一面捏了茶盏盖子在那茶水上轻轻撩过,一面亲切朝徐达让说:“天德,快尝尝这茶。”
“娘娘请。”徐达憨厚一笑,掀开盖子,细品一口,眉目间略显几分回味之色。
马皇后望其神色,笑问:“滋味如何?”
那徐达爽性赞道:“好茶,倒是世上难得的好茶。”
马皇后回之一笑,故显妒色地说:“不瞒你说,今儿本宫也是沾了你的光,才有幸呷上这么一口呢。”
这话进得徐达耳来,却反倒使其鼻子失了灵,半晌里竟没能嗅出那茶里话外各中味道来。
马皇后倒很适时宜地开了口:“皇上知你好茶,便差了数十宫婢专程前往那栖霞山,候了月余,才剔了这几两初毫。为了炒制这茶,皇上还特地从杭州灵隐寺召来那大唐茶圣的后人来呢。此茶刚入罐,他便着人送到本宫这儿给你掖着了。”
如此盛情,顿使徐达受宠若惊。于是忙倍显感恩地作出回应:“烦劳皇上与娘娘挂记,微臣惶恐。”
“天德何必见外?自打你赴镇北平,皇上常是没时没晌地念叨着你,总说亏待了他这这位贤弟呢。早年,为平定天下你随皇上出生入死,吃尽了苦头。如今这天朝初定,非但没让你享上几天清福,反倒要苦着你远赴千里之外,去镇守北疆……每每言及于此,皇上难免泣念伤怀呀……”
“臣本一介武夫,承蒙皇上不弃,理当为我大明尽忠职守。”
“话虽如此,可说破了天,还不是都因你兄弟情深义重?更何况咱又是儿女亲家。本宫也常劝慰于他,这戍边之任兹事体大,若换作他人,皇上定难放心。天德贤弟与皇上情同手足,焉能不知这个理儿?”
这话说得万分亲近,直引得徐达连连点头笑应。
说来也是时候。就在这会儿,只听得殿外传来了琅琅笑声,徐达寻声望去,只见朱元璋已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跨进了暖阁的门槛。却说他一见徐达便乐得大呼:“天德啊,你可想煞朕了!”
见皇帝驾临,徐达忙起身欲行跪拜之礼,却被朱元璋连拒带扶地抱住,那情形犹似重逢至亲,更胜浓情至交。随后,又见他双手搭于徐达肩头,笑说:“自上次阔别,又是三秋了!”说着,又转头望向马皇后唱和,“英气未减,英气未减呐!”
马皇后点头,煦容一笑,应和道:“天德风骨,岂是那凡夫可比?”
徐达爽然一笑,回应:“娘娘谬赞,臣这老马多赖吾皇经管得入微。不然,就算微臣再是思君心切,也只怕望穿归程,欲奔无力喽……”
此言一出,三人开怀大笑。朱元璋点着徐达胸口爽赞:“朕就说过,天德这张嘴呀气如宝弓,力道入心……”话音未落,便搭着徐达肩膀相让,“快坐,快坐。”
这时,马皇后打暖炕上起了身,婉言道:“本宫还有些琐事,就不在这儿碍着你们兄弟叙旧了。”徐达闻声欲起身施礼相送,又被她连忙婉拒,“天德只管坐着,自家人莫要掬礼。”说着,又唤宫婢好生照应,方转身离去。
见马皇后出了阁门,徐达转头望向朱元璋道:“皇上,您又消瘦了不少啊。”
朱元璋听他一言,不免一声叹息,道:“这朝中上下多是费心劳形之事,奈何朕又垂垂老矣,怎能顺心康健呐?”
徐达满腹真情,道:“臣自知无能,恨不能替皇上分忧。”
朱元璋摆手,言语更显真挚:“嗳……话不能这么说。那北平乃我大明北疆重地,今有天德这般麒麟坐镇,就已解了朕大半忧愁。”
“承蒙皇上不弃,微臣理当尽忠职守。”
“有天德这句话,朕此心足矣。”言至于此,朱元璋的神情里竟很快漾出一丝诡笑,刻意压着声气说笑,“嗳,朕可听闻你又得了一如花美眷?”
乍听此番笑谈,徐达顿觉一惊。他虽早知皇帝身边养了不少负责盯视群臣的“检校”,却万没料到那班爪牙竟已探到千里之外,对于臣子私事却也是了如指掌。于是他忙故作释然地笑说:“天下之事果然瞒不过皇上,微臣惶恐。”
谁知,朱元璋竟哈哈大笑:“你呀……生来就是多情种,命里偏又犯桃花……有些人多爱嚼那风月之事,这传来传去,难免就进了朕的耳朵。”
这话说得徐达面露赧色,连连叫苦:“皇上,切莫取笑微臣。”
“嗳……这自古以来,哪个男儿大丈夫不是三妻四妾?天德莫要介怀——朕听说那美人还是个西域女子?”
徐达点头,道:“正是。”
“胡女多娇容。不知此番天德是否携与回京?”
徐达笑说:“臣不能,也不敢啊。”
朱元璋神色一怔,问:“哦?这话从何而来?”
“只因其母仙逝,两月前送其骨灰回乡安葬去了。”
朱元璋大赞:“能以孝德当先,丽质且贤呐。”
“再者……皇上应知我那偏房谢氏,一向好妒,且性情暴烈,这……”徐达满腔难言之瘾欲语还休,连连摇头叹息。
朱元璋复又仰面大笑,指指点点道:“你呀……身骨康健,百毒不侵。就是这惧内的毛病恐怕是没得治了。”
徐达听此一说,只作惭愧赔笑。
“此事好办。这汉夷联姻,乃利国安邦的好事,就由朕替你作主了。想你那大夫人怎么着也得给朕个面子不是?”
徐达摇头,故自菲薄:“家有悍妻,匹夫难为呀!”说着,又朝朱元璋揖手拜谢,“微臣多谢皇上成全。”
“嗳,何必跟朕客套?”朱元璋一面笑应,一面思量,旋即便是一番锦上添花,“胡人姓氏多拗口,朕就代皇后收其为义妹,再赐一汉姓如何?”
徐达喜上眉梢,忙拜谢:“臣代其母女谢过皇上!”
朱元璋听此言,顿时一怔,渐渐又开怀大笑:“天德不愧我大明飞将军呐!朕万没想到,竟与弟妹结了桃李?”
“正是。”
“至于这姓氏嘛……有女子西来,怀宝贝而至……”朱元璋略作思忖,之后又兴兴道来,“朕就赐其汉姓为贾氏如何?”
徐达喜不自胜,应声道:“皇上神来之喻,徐达如获至宝。”
朱元璋顺势说道:“你府邸本就人丁众多,况今又喜得一室妻女,恐是众身难栖。此前,朕欲将先前所居吴王府邸赠与天德,你却拒纳。这几年,朕已命人在吴王府对个儿以原关帝庙为根基为你另建一府,看来今日该当尽其用之时了……”
徐达向来懂得见好就收,面对朱元璋这不断加码的盛情,实不敢收。于是他慌忙推辞:“臣无功而受此大禄,万不敢笑纳。”
朱元璋豪言道:“嗳……天德何言无功?你之大功自在朕心!就这么定了。朕命钦天监算过,今日最适乔迁。故而,刚刚已派人前往你府上帮工。这次,天德不可再违抗朕的旨意了。”
此言一出,徐达感彻五内,扑通跪地伏首谢恩:“吾皇隆恩,臣无以为报。有生之年定当肝脑涂地以酬圣眷!”
见此状,朱元璋更为动情,忙起身搀过徐达,望其倾诉:“朕命你,自今日起,凡只你我君臣之时,不可再拜!天德与朕相交已近三十载,应知朕虽手握生杀之权,但绝非昏溃之君。朕更是个懂亲疏、知远近、辨忠奸的大丈夫。倘若因朕近来诸杀侫臣,而使天德心生忧惧,离析了你我多年患难之谊,朕定然会抱憾此生啊!”
“君心浩荡!今日之言徐达定当铭记五内!”说着,徐达纳首再拜。
却说这会儿,方才那奉茶的宫婢正托着两碗素羹和几碟小菜出现在暖阁门口,隔着门槛嘤嘤禀道:“皇上,娘娘说您与魏国公今日繁务众多,特命奴婢煮了两碗晨羹送来。”
朱元璋一面扶起徐达,一面笑说:“还是皇后想得周全。朕光顾着与天德叙旧,却忘了这档事儿。”抬手便邀徐达,“朕还有事与你商议,咱边吃边说。”
徐达自知盛情难却,索性应了朱元璋之邀与他隔着炕桌坐下。那宫婢先后朝二人面前奉了食物和餐具,朱元璋动了汤匙先食一口,随即对徐达夸赞起这粥食与一旁的宫婢:“滋味不错,这丫头手艺一向精妙,快尝尝。”
徐达尝过那粥,连连点头爽赞:“嗯,堪称羹中极品。”
“这丫头膳食手艺精湛,且精通茶道,朕就将其一并赠与天德了。”
徐达一怔,忙回说:“皇上,此女侍奉您和娘娘多年,微臣可万万使唤不得呀……”
“天德多虑了。朕不是要她去伺候你,而是要她好生侍奉皇后的义妹。再说,有朕遣去的人守着,你那大夫人也会收敛些性子不是?”
徐达会心一笑,这才端详了那宫婢一眼,乍看其容,似是高丽之胚。只见她云鬓一点珠花,丹唇亮如露濯,肤如凝脂,眉似弯月,只是那两眼秋水隐隐含着些许凄清。
就在徐达打量之际,朱元璋朝那宫婢道:“洪嫣,从今天起,朕就将你赐与魏国公了。入府之后,定要给朕好生服侍他家三夫人,她可是皇后的义妹。如有半点不周,朕可要拿你是问了?”
洪嫣欠身施礼,回道:“奴婢遵旨。”
“回去收拾一下行装,今晚庆童会去魏国公府宣旨,你且随其同往。”
“是。”洪嫣应下,退了出去。
徐达虽身为武将,但其心思却非莽夫之辈。伴君多年,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情——其对人向来待之有别。用者必察;奸者必疑;逆者必除——然得其信者必善待;忠其志者必重赏;慷慨予之必有求。因此,他心中难免暗揣:打自个儿刚进了这殿阁,没出一刻钟的工夫,这帝王就连赐带许地贿了他恁多好处,必是另有他意。他深知,想与这帝王安然共处,就必须直来直去。
故而,待二人这一餐过半之时,他很合火候地先向对方开了口:“皇上,适才您说另有他事交待与为臣,可是有何难言之隐?”
朱元璋一面夹起筷子小菜衔入口中,一面点头。
徐达下面之言,更是推心置腹:“相知多年,在臣心中吾皇最近。无论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思量,还是论君臣私交之情,臣都不愿皇上在大局面前因顾念臣之感受而为难。”
此番由衷之言听得朱元璋十分感动,于是他探臂在徐达肩上拍了一把,道:“天德之言,朕心痛快!”
“天德虽一介武夫,但凡事轻重,各中是非尚不愚执。需臣效劳之处,还请皇上明示。”
“好!那朕就与卿直说。”他捏着羹匙瞧向徐达,“朕问你,在你看来,在朕诸子之中,哪个最适承继朕之大统?哪个能有卿这等封疆之功?”
这一问,徐达顿时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纠结。于是,他气定神闲地道来:“微臣之见,诸皇子中太子朱标最适承袭王位,燕王朱棣最适做安邦之才。”
“为何?”
“依成规,袭君之位首立长;论远瞩,亲民安邦当以仁。来日必不同于今时,平天下可以武取之,可安天下还需以德服之。如此仁德,大皇子俱备。况储君已定,天下应从。”
朱元璋又夹起一筷子小菜送入徐达碗内,道:“接着说。”
“至于燕王……非是因其为微臣之婿,才拔荐其能。在臣看来,论其武功韬略及驭统之术于诸皇子中堪称魁首,最适护国安邦。”
这一席话正扣中了朱元璋的心坎。“好啊,好啊!天德之见与朕不谋而合。可不瞒你说,朕这些儿子中令朕最不放心的就是棣儿。”
徐达笑了,直言道:“皇上之意,微臣明白。您是担忧燕王那霸功之性,只怕他日后会生夺位之心?”
朱元璋多年的纠结顿被徐达这一语打散了,于是长舒了一口气,赞道:“天德慧眼呐!”
徐达笑问:“莫怪臣擅揣圣意。皇上此前纠结,是想遣燕王速往北平就藩,又担心臣会顾念与其翁婿之情而另有护左吧?”
朱元璋听闻一怔,忽又哈哈大笑,指指点点道:“你呀……简直就是朕肚里的蛔虫!”
徐达拱手,正色承诺:“皇上放心,微臣与皇上同为两位皇子父辈,定会以父辈之心权衡利弊,以护国之心斟酌轻重。对于燕王,臣定当代皇上善加引导,以正其心。”
“不是代朕引导,而是给朕严加管教。北平既有天德坐镇,就当代朕行使父权,万不能使这小子生出半点非分之念。若是时机,你可遣他带兵出征以做历练,若其性未端,万不可轻易委付重兵与他!”
“臣遵旨。”
“有天德在其侧,朕就放心了!”朱元璋说着一声长叹,“若不是八年前其母碽妃被朕禁足于省躬殿,使其有欠严教,今日也就不会累及天德劳苦此心了……”
二人所议之事刚到尾声,就见庆童捧来礼服催促:“启禀皇上,巳时将至,请皇上换着祭冕,移驾社稷坛。”
“好。”朱元璋于桌上捏了帕子草草抹了一把,“天德陪朕同往。”
且说随后那坛祭大典自是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然于朱元璋梦中已见,以略不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