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168开炉
第169章 168开炉
李存孝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一份份药材在他手中,多退少补,精确称量,一份份放置在桌上。
圆参没有打扰对方,轻柔地拿起一份配药打量,不由惊咦一声。
配药这份工作,说难不难,因为具体的比例,丹方中都说得清清楚楚。
如果只是要称一个重量,那精确到一钱一分,对于黄庭武者也不是难事。
但是要想配好一份药,其难点则不在于照方配药,而是把握药材之间药性微妙的平衡。
毕竟,哪怕是同样的材料,其药性因为产地,就会有些微不同。
而后的储存、处理,其实也是为了尽量使药材的药性均衡。
打个比方,一株十年人参,和一株十一年人参,其药力自然有高下之分。
即使是用同一个药方,但是显然后者药性更强,真的入药的时候,分量当然要比前者适当减少。
而对于炼丹来说,这种对细微差别的要求要更加苛刻。
丹方中之所以要将分量细化到毫厘,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使得药性平衡。
实际上,即使是圆参配的药,到了开炉之前,德聪也还是要再检查一遍,适当调整,才能使得其药性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
如此一份药材炼制出来的丹药,也才是丹方所追求的最大效力的上品丹药。
而李存孝之前明明是在屠宰房负责屠宰,即使学了药理,却没有机会实操。
可眼下,对方配药却是行云流水,眼观鼻嗅,凭借气味、色泽、手感,能够精准判断这些看上去一样的药材内里些微的不同。
是以圆参一眼看去,这一份份药虽然有些多有些少,从重量上来说和丹方有些出入,但从药性平衡上来说却是近乎完美。
至少这种程度,他也只做到过几次,而且还是在状态很好的时候。
不像对方,随手为之,轻松写意,好似经历过千百遍的老手。
事实上,李存孝确实已经做过千百遍了,只不过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梦中。
比起武学,那位东王木公对于丹道更加看重。
尤其是近来李存孝实力涨幅飞快,在玲珑塔杀得尸横遍野,对方似乎也有所反应,像是有意缩短了闯塔的时间,在丹方药理上的时间更多了。
这位大能究竟是执念还是回忆中的残影,对于现实到底有没有感知暂且不提。
总之李存孝在其教导下,虽然还没开始正式炼丹,但相关的知识储备已经十分牢固。
尤其是配药这种事,他哪个晚上不配个几百份?
只不过东王木公让他做练习的似乎都是些高阶丹药,所配的药也只是完整丹方的一部分。
从前他一意全在武道,炼丹这件事只是单纯地认为技多不压身,顺手学一学。
但石铁靠着断续丹重获断肢,连带着李存孝的心中也开始火热。
武者纵横天下当然威风,但其背后必然要有支撑。
正如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挥师百万听上去威风,背后消耗的粮秣才是天文数字。
武者修炼需要资源,如今只是黄庭境界的一瓶蓄气丹都要一万白银,五阶的丹药如定心丹等更是钱都买不到。
未雨绸缪,李存孝认为,实在是有必要成为一名丹师,日后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家人,都能提供更好的条件。
“师弟不仅武道天资过人,就连丹道一途,也是非同凡响啊。”
圆参等李存孝配完三十份药材的间隙,这才开口,眼中满是感慨。
“当初我第一次配药,还觉得照方抓药不过尔尔,结果被师父骂了个狗血淋头”
“师弟初次上手,却能明悟药性之平衡,才是配比之精髓,为兄汗颜啊”
“师兄谬赞”,李存孝闻言只是笑笑。
外人看到难以理解的事,都喜欢推给天赋,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配好一份药,不知被东王木公骂了多少次。
这位前辈对于“李青童”处处慈爱,唯有丹道一事,极为严苛,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只是骂完以后,等回过神,当爹的又连声赔罪,搞得李存孝哭笑不得。
“师尊本意是让师弟熟悉炼丹前的准备工作,但你既然已经把药性吃得这么透,那也不必空耗时间。”
圆参思忖片刻,让李存孝稍作等待,自己直接带着一份配好的药去了丹房。
没过多久,德聪便急匆匆带着徒弟赶来,看着李存孝,像是在看什么稀世灵草:
“你以前真的没配过药?”
“梦里配过”,李存孝实话实说,德聪闻言自然不会信。
只当是他给对方的那些药理书籍,李存孝全都认真研读,甚至梦中都在思索,因此才能有此收获。
“不错,不错”
德聪心中越发满意,但也难免觉得可惜。
这么省心的一个徒弟,怎么早两年不来?
眼下对方已经被契此看上,自己教过圆参之后,也再没有什么传道授业的热情。
但这些,比起炼丹的事,都要往后排一排。
“好,既然你如此有天赋,我看炼丹的事,倒也不必多等,今日便让你上手。”
“圆参,带他去你的丹房,开炉炼丹!”
圆参经过方才的事,心中已经有所预料,闻言也不怎么感到吃惊,让李存孝带着十份气血丹的药材跟他走。
整个药王院,三房都是辅助,真正的丹师,实际上只有德聪师徒二人。
而罗汉堂、达摩院两院弟子加起来,也有二三百。
如此巨大的丹药用量,只靠两人,看上去似乎很难满足丹药的需求。
“.但其实事情不是这样。气血丹虽说是二阶丹药,但其烧炼相对简单,一炉便可炼出数十斤药泥,能制出百来颗丹药。”
“不过师弟要炼的自然不是药泥,尽管这么说有些强人所难,但最好是能一炉成丹,才能达到师父的要求。”
“师父不喜打扰,我另有一个小丹房,你等下便用为兄的丹炉。”
圆参说着,便引李存孝进入自己的丹房,里面赫然有一口半人高的丹炉。
不过这丹炉之下并没有火灶,屋中更没有木柴煤炭。
李存孝知道,这就是所谓灵丹和普通丹药的不同。
正如圆参所说,似气血丹这种大批量丹药,为了提高产出,并不会苛求什么完美成丹。
师徒二人都是批量炼制药泥,然后由草木房的弟子捏泥成丸,制作方法和民间的药房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后者是熬煮药材,前者是烧炼药材罢了。
但是真正的丹师,炼制丹药必然是一炉成就,没有后面再返工的说法,必须一次成功。
关键不是形状好不好看,而是丹者圆融,一炉成丹,是药性融合的体现。
出品的丹药坑坑洼洼,就说明火候不到;
丹药光滑平整,才说明文武得当,药材得宜。
更有甚者,还会生出种种异象,譬如满室生香、化虹飞去之类,那就是品相极佳的灵丹才会出现的情景了。
“炼丹最重要的是真气之火,师弟如今开了三条正经,炼一炉丹药倒也勉强够了。”
“气血丹的烧炼之法并不复杂,只需以文武火”
圆参细致地说明着烧炼的步骤,文火多久、武火多久,药材发生什么变化时应当转换火力,乃至于他个人炼丹时的一些心得,也并不藏私。
李存孝一边听着,一边对这位师兄起了几分佩服。
换做寻常人,眼前忽然多了一个来争宠的,怎样暗地使绊子都不为过。
但不知是不是德聪这老头儿脾气太古怪,把圆参折腾得太狠。
后者却是被打磨得十分世故,做事周到甚至是有些处处退让的感觉。
但他心里也清楚,对方也只是在自己面前这般模样,在外人面前,药王院首徒、天鼓寺炼丹师.哪一个身份不叫人敬三分?
等到将烧炼的方法细致地讲过一遍,又让李存孝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圆参这才出了房间。
然而,他却没有走远,而是朝着门外等候的德聪行礼。
“师父。”
“嗯”,德聪应了一声,走到丹房外的一侧墙壁。
随手一摸,便有一块人脸大的位置渐渐变得透明,里面的人却没有任何察觉。
这是德聪靠着丹师手段特别炼制的一种药泥,用特定方法便能使其从有色变为无色,以前他就是借此来观察圆参炼丹的表现。
圆参看着师父小心翼翼的模样,到底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疑惑,传音道:
“师尊,李师弟他虽然天赋异禀,可却未必能帮上您的忙,玄门丹.那可是七阶丹药啊。”
德聪闻言,无声地叹了口气。
“二十四节通天骨,打破泥丸开门户玄关啊,难难难!”
真形出定,天梯淬骨。真形境界圆满,下一步便是淬炼脊椎二十四节。
等二十四节脊椎淬炼完成,便要修炼元神,打破玄关。
这一步,不知难倒多少武者,如天鼓寺中达摩院道元首座、戒律院道清首座,都是上一辈的人物,年纪都过了一百岁,在玄关前蹉跎不知多少岁月。
偌大宗门,只有德正一人踏足第七境。
德聪是丹师,也是武者,自然不愿意原地踏步。
玄门丹,便是用于辅助突破第七境的灵丹,炼制的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
“圆参,你黄庭圆满,真气的量足,质却不足”
“玄关之境,需要一股至精至纯的心神意念,才能踏过这一层门户”
“相应地,这玄门丹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煞气魔气。”
“《猛焰迦楼罗拳经》说到底只是上品,比不得绝学。”
“找来李存孝,为师也是出于无奈,此事成败,不在你我.”
难得听到师父说几句贴心话,圆参不免动容。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听德聪话里的意思,这位师弟修炼的竟然是比上品武学更高一层的绝学?
“德正住持一脉的绝学,乃是木行风属,如此说来,难不成”
不提师徒二人这边感慨万千,丹房之中,李存孝手抚丹炉,却没有急着开火炼丹。
药材配比,加上烧炼之法,二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一份丹方。
事情到了眼下地步,李存孝的目标早已从屠宰房里的一点煞气转移到炼丹本身。
多的不说,光是二阶气血丹的丹方,已然是银两都买不来的好东西。
收了这么大的报酬,德聪要做的事必然不简单。
想到此处,他心中非但不惧怕,反而跃跃欲试。
梦中炼丹,次数再多也是虚的。如今有实地操作的机会,怎能放过?
“正好验证所学,如此方能进步”
李存孝主意已定,当即不再犹豫,手掌轻轻贴在丹炉的一个特殊手柄上,真气注入,丹炉的中央,立刻燃起一捧火焰。
等到火焰的温度稳定,他才打开一旁的开口,开始加入材料。
这丹炉,显然是一件特殊设计的器物,真气进入之后,火焰凝聚不散,好似真气化形,但后者却是要黄庭大圆满才能做到的事。
但这丹炉里却没有一点魔头煞气,说明其并非魔宝。
若按东王木公的说法,这都是为了丹药纯净。他便称自己的丹炉乃是灵器,但什么是灵器,却又没有多说。
道门炼丹,有所谓“九转七返”之法,练出的号称玉液还丹,服之成仙。
不过气血丹只是二阶丹药,自然没有那么麻烦。
一般来说,炼丹有三个步骤:
起火、调侯、停火封固
起火便是点燃丹炉,初期用武火炼化药物杂质。
调候则是根据鼎内丹药的色泽状态,转换文武火。
停火封固是在文武得宜之际,暂缓火力,让药物自然交融成丹,也有在这一步最后猛火煅烧升华药性的。
丹炉上有一个特制的镂空小窗,真气输入之后,窗格之间便会升起一层透明薄膜。
便于观察的同时,却不会让火力外溢,杂物飞入。
起火炼化药物杂质并不算难,一刻钟后,李存孝手边的药材便已经尽数投入丹炉。
焰摩真气煅烧之下,各种杂质化灰沉底,只剩多种草药和妖魔血肉的精粹,逐渐融合为一。
到此处,炼丹最难的一步才开始。
文火绵绵,武火猛烈,火力的变化,背后实则是对真气的掌控。
少一分,火候不到,药力不足;
多一分,火候太猛,丹药成灰。
丹炉的作用,让李存孝这黄庭三脉都可以真气外放化形,但同时也放大了真气的变化。
一丝一毫的波动,都会让火力发生明显的涨缩。
李存孝也并没有十足把握,只是按照圆参传授的法子,调节火力。
如此,一个时辰过去。
“终于好了,也不知第一次能成丹几颗?”
期待地注视下,丹炉盖子揭开
(本章完)
李存孝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一份份药材在他手中,多退少补,精确称量,一份份放置在桌上。
圆参没有打扰对方,轻柔地拿起一份配药打量,不由惊咦一声。
配药这份工作,说难不难,因为具体的比例,丹方中都说得清清楚楚。
如果只是要称一个重量,那精确到一钱一分,对于黄庭武者也不是难事。
但是要想配好一份药,其难点则不在于照方配药,而是把握药材之间药性微妙的平衡。
毕竟,哪怕是同样的材料,其药性因为产地,就会有些微不同。
而后的储存、处理,其实也是为了尽量使药材的药性均衡。
打个比方,一株十年人参,和一株十一年人参,其药力自然有高下之分。
即使是用同一个药方,但是显然后者药性更强,真的入药的时候,分量当然要比前者适当减少。
而对于炼丹来说,这种对细微差别的要求要更加苛刻。
丹方中之所以要将分量细化到毫厘,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使得药性平衡。
实际上,即使是圆参配的药,到了开炉之前,德聪也还是要再检查一遍,适当调整,才能使得其药性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
如此一份药材炼制出来的丹药,也才是丹方所追求的最大效力的上品丹药。
而李存孝之前明明是在屠宰房负责屠宰,即使学了药理,却没有机会实操。
可眼下,对方配药却是行云流水,眼观鼻嗅,凭借气味、色泽、手感,能够精准判断这些看上去一样的药材内里些微的不同。
是以圆参一眼看去,这一份份药虽然有些多有些少,从重量上来说和丹方有些出入,但从药性平衡上来说却是近乎完美。
至少这种程度,他也只做到过几次,而且还是在状态很好的时候。
不像对方,随手为之,轻松写意,好似经历过千百遍的老手。
事实上,李存孝确实已经做过千百遍了,只不过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梦中。
比起武学,那位东王木公对于丹道更加看重。
尤其是近来李存孝实力涨幅飞快,在玲珑塔杀得尸横遍野,对方似乎也有所反应,像是有意缩短了闯塔的时间,在丹方药理上的时间更多了。
这位大能究竟是执念还是回忆中的残影,对于现实到底有没有感知暂且不提。
总之李存孝在其教导下,虽然还没开始正式炼丹,但相关的知识储备已经十分牢固。
尤其是配药这种事,他哪个晚上不配个几百份?
只不过东王木公让他做练习的似乎都是些高阶丹药,所配的药也只是完整丹方的一部分。
从前他一意全在武道,炼丹这件事只是单纯地认为技多不压身,顺手学一学。
但石铁靠着断续丹重获断肢,连带着李存孝的心中也开始火热。
武者纵横天下当然威风,但其背后必然要有支撑。
正如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挥师百万听上去威风,背后消耗的粮秣才是天文数字。
武者修炼需要资源,如今只是黄庭境界的一瓶蓄气丹都要一万白银,五阶的丹药如定心丹等更是钱都买不到。
未雨绸缪,李存孝认为,实在是有必要成为一名丹师,日后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家人,都能提供更好的条件。
“师弟不仅武道天资过人,就连丹道一途,也是非同凡响啊。”
圆参等李存孝配完三十份药材的间隙,这才开口,眼中满是感慨。
“当初我第一次配药,还觉得照方抓药不过尔尔,结果被师父骂了个狗血淋头”
“师弟初次上手,却能明悟药性之平衡,才是配比之精髓,为兄汗颜啊”
“师兄谬赞”,李存孝闻言只是笑笑。
外人看到难以理解的事,都喜欢推给天赋,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配好一份药,不知被东王木公骂了多少次。
这位前辈对于“李青童”处处慈爱,唯有丹道一事,极为严苛,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只是骂完以后,等回过神,当爹的又连声赔罪,搞得李存孝哭笑不得。
“师尊本意是让师弟熟悉炼丹前的准备工作,但你既然已经把药性吃得这么透,那也不必空耗时间。”
圆参思忖片刻,让李存孝稍作等待,自己直接带着一份配好的药去了丹房。
没过多久,德聪便急匆匆带着徒弟赶来,看着李存孝,像是在看什么稀世灵草:
“你以前真的没配过药?”
“梦里配过”,李存孝实话实说,德聪闻言自然不会信。
只当是他给对方的那些药理书籍,李存孝全都认真研读,甚至梦中都在思索,因此才能有此收获。
“不错,不错”
德聪心中越发满意,但也难免觉得可惜。
这么省心的一个徒弟,怎么早两年不来?
眼下对方已经被契此看上,自己教过圆参之后,也再没有什么传道授业的热情。
但这些,比起炼丹的事,都要往后排一排。
“好,既然你如此有天赋,我看炼丹的事,倒也不必多等,今日便让你上手。”
“圆参,带他去你的丹房,开炉炼丹!”
圆参经过方才的事,心中已经有所预料,闻言也不怎么感到吃惊,让李存孝带着十份气血丹的药材跟他走。
整个药王院,三房都是辅助,真正的丹师,实际上只有德聪师徒二人。
而罗汉堂、达摩院两院弟子加起来,也有二三百。
如此巨大的丹药用量,只靠两人,看上去似乎很难满足丹药的需求。
“.但其实事情不是这样。气血丹虽说是二阶丹药,但其烧炼相对简单,一炉便可炼出数十斤药泥,能制出百来颗丹药。”
“不过师弟要炼的自然不是药泥,尽管这么说有些强人所难,但最好是能一炉成丹,才能达到师父的要求。”
“师父不喜打扰,我另有一个小丹房,你等下便用为兄的丹炉。”
圆参说着,便引李存孝进入自己的丹房,里面赫然有一口半人高的丹炉。
不过这丹炉之下并没有火灶,屋中更没有木柴煤炭。
李存孝知道,这就是所谓灵丹和普通丹药的不同。
正如圆参所说,似气血丹这种大批量丹药,为了提高产出,并不会苛求什么完美成丹。
师徒二人都是批量炼制药泥,然后由草木房的弟子捏泥成丸,制作方法和民间的药房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后者是熬煮药材,前者是烧炼药材罢了。
但是真正的丹师,炼制丹药必然是一炉成就,没有后面再返工的说法,必须一次成功。
关键不是形状好不好看,而是丹者圆融,一炉成丹,是药性融合的体现。
出品的丹药坑坑洼洼,就说明火候不到;
丹药光滑平整,才说明文武得当,药材得宜。
更有甚者,还会生出种种异象,譬如满室生香、化虹飞去之类,那就是品相极佳的灵丹才会出现的情景了。
“炼丹最重要的是真气之火,师弟如今开了三条正经,炼一炉丹药倒也勉强够了。”
“气血丹的烧炼之法并不复杂,只需以文武火”
圆参细致地说明着烧炼的步骤,文火多久、武火多久,药材发生什么变化时应当转换火力,乃至于他个人炼丹时的一些心得,也并不藏私。
李存孝一边听着,一边对这位师兄起了几分佩服。
换做寻常人,眼前忽然多了一个来争宠的,怎样暗地使绊子都不为过。
但不知是不是德聪这老头儿脾气太古怪,把圆参折腾得太狠。
后者却是被打磨得十分世故,做事周到甚至是有些处处退让的感觉。
但他心里也清楚,对方也只是在自己面前这般模样,在外人面前,药王院首徒、天鼓寺炼丹师.哪一个身份不叫人敬三分?
等到将烧炼的方法细致地讲过一遍,又让李存孝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圆参这才出了房间。
然而,他却没有走远,而是朝着门外等候的德聪行礼。
“师父。”
“嗯”,德聪应了一声,走到丹房外的一侧墙壁。
随手一摸,便有一块人脸大的位置渐渐变得透明,里面的人却没有任何察觉。
这是德聪靠着丹师手段特别炼制的一种药泥,用特定方法便能使其从有色变为无色,以前他就是借此来观察圆参炼丹的表现。
圆参看着师父小心翼翼的模样,到底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疑惑,传音道:
“师尊,李师弟他虽然天赋异禀,可却未必能帮上您的忙,玄门丹.那可是七阶丹药啊。”
德聪闻言,无声地叹了口气。
“二十四节通天骨,打破泥丸开门户玄关啊,难难难!”
真形出定,天梯淬骨。真形境界圆满,下一步便是淬炼脊椎二十四节。
等二十四节脊椎淬炼完成,便要修炼元神,打破玄关。
这一步,不知难倒多少武者,如天鼓寺中达摩院道元首座、戒律院道清首座,都是上一辈的人物,年纪都过了一百岁,在玄关前蹉跎不知多少岁月。
偌大宗门,只有德正一人踏足第七境。
德聪是丹师,也是武者,自然不愿意原地踏步。
玄门丹,便是用于辅助突破第七境的灵丹,炼制的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
“圆参,你黄庭圆满,真气的量足,质却不足”
“玄关之境,需要一股至精至纯的心神意念,才能踏过这一层门户”
“相应地,这玄门丹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煞气魔气。”
“《猛焰迦楼罗拳经》说到底只是上品,比不得绝学。”
“找来李存孝,为师也是出于无奈,此事成败,不在你我.”
难得听到师父说几句贴心话,圆参不免动容。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听德聪话里的意思,这位师弟修炼的竟然是比上品武学更高一层的绝学?
“德正住持一脉的绝学,乃是木行风属,如此说来,难不成”
不提师徒二人这边感慨万千,丹房之中,李存孝手抚丹炉,却没有急着开火炼丹。
药材配比,加上烧炼之法,二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一份丹方。
事情到了眼下地步,李存孝的目标早已从屠宰房里的一点煞气转移到炼丹本身。
多的不说,光是二阶气血丹的丹方,已然是银两都买不来的好东西。
收了这么大的报酬,德聪要做的事必然不简单。
想到此处,他心中非但不惧怕,反而跃跃欲试。
梦中炼丹,次数再多也是虚的。如今有实地操作的机会,怎能放过?
“正好验证所学,如此方能进步”
李存孝主意已定,当即不再犹豫,手掌轻轻贴在丹炉的一个特殊手柄上,真气注入,丹炉的中央,立刻燃起一捧火焰。
等到火焰的温度稳定,他才打开一旁的开口,开始加入材料。
这丹炉,显然是一件特殊设计的器物,真气进入之后,火焰凝聚不散,好似真气化形,但后者却是要黄庭大圆满才能做到的事。
但这丹炉里却没有一点魔头煞气,说明其并非魔宝。
若按东王木公的说法,这都是为了丹药纯净。他便称自己的丹炉乃是灵器,但什么是灵器,却又没有多说。
道门炼丹,有所谓“九转七返”之法,练出的号称玉液还丹,服之成仙。
不过气血丹只是二阶丹药,自然没有那么麻烦。
一般来说,炼丹有三个步骤:
起火、调侯、停火封固
起火便是点燃丹炉,初期用武火炼化药物杂质。
调候则是根据鼎内丹药的色泽状态,转换文武火。
停火封固是在文武得宜之际,暂缓火力,让药物自然交融成丹,也有在这一步最后猛火煅烧升华药性的。
丹炉上有一个特制的镂空小窗,真气输入之后,窗格之间便会升起一层透明薄膜。
便于观察的同时,却不会让火力外溢,杂物飞入。
起火炼化药物杂质并不算难,一刻钟后,李存孝手边的药材便已经尽数投入丹炉。
焰摩真气煅烧之下,各种杂质化灰沉底,只剩多种草药和妖魔血肉的精粹,逐渐融合为一。
到此处,炼丹最难的一步才开始。
文火绵绵,武火猛烈,火力的变化,背后实则是对真气的掌控。
少一分,火候不到,药力不足;
多一分,火候太猛,丹药成灰。
丹炉的作用,让李存孝这黄庭三脉都可以真气外放化形,但同时也放大了真气的变化。
一丝一毫的波动,都会让火力发生明显的涨缩。
李存孝也并没有十足把握,只是按照圆参传授的法子,调节火力。
如此,一个时辰过去。
“终于好了,也不知第一次能成丹几颗?”
期待地注视下,丹炉盖子揭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