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转折时代的秦国最高决策层,有着自觉维护华夏文明完整性,不容打烂华夏世界的天下意识。可以这样假设,如秦王嬴政也是周平王与申侯那样的角色,统一战争的情形会是什么样?答案是明确的:那样的秦王,肯定不会同时部署防御匈奴的大军。而恰恰相反,只会引进匈奴,夹击赵燕两国,先让我得了天下再说。

    可是,秦国不是这样,秦王不是这样。秦国与秦王,选择了一条杜绝外部干预而依靠自身力量统一中国的历史道路。这一点,在以后的统一战争实践中,将反复地表现出来。直到最后一支秦军——五十万岭南秦军在西汉时期的文明回归,都充分无误地证明了,秦帝国时代所锻铸的天下意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此高远的文明襟怀,为我们在历史烟雾中立起了一座巍然的精神灯塔。

    4.赵国的迟滞应对

    在秦军大规模出动的时候,赵国的反应却是出奇地迟钝。

    这时的赵国,正处在最为黑暗的阴谋政治时期。只有李牧这颗名将之星,在阴惨惨的庙堂闪烁着微弱的亮光。

    (1)赵孝成王死后赵国政治格局的演变

    公元前245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二年,赵孝成王病逝了。赵国的新君主赵偃,就是赵悼襄王。这位赵王,短于正道而长于权谋,在位只有九年,已经将赵国鼓捣得一团混乱了。

    第一桩,赵偃很喜欢折腾军队。即位之初,赵偃便以乐乘替换正在对魏国作战的廉颇做赵军统帅。被激怒的廉颇不服,发兵进攻乐乘。乐乘避战,廉颇也自感罪责,逃亡到魏国、后再逃亡到楚国去了。由此,赵军派系多生,战力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桩,不审形势,四面开战。赵偃在位的九年中,赵国多面开打:对燕进攻、对魏进攻、对齐进攻、对秦进攻,战事连绵不绝。虽然,此时的赵国有李牧、廉颇、庞煖、司马尚、乐乘等诸多名将,也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因为没有整体性战略谋划,赵国的实力非但没有在胜利中增长,反而在邦交上日益孤立。

    第三桩,赵偃喜欢任用私人。赵偃当政,孝成王时期的能臣迅速被搁置,而以亲信的王族大臣春平君领国,又重用太子府时期的亲信郭开,使其成为操纵国事的潜在权臣。如此用人方针,为赵国庙堂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四桩,赵偃的生活畸形化,导致了赵国政治的迅速阴谋化。还在做太子的时期,这位赵偃就是一位精于享乐的人物。在正妻生子之后,赵偃又买了一个倡女(职业歌女)做妾。后来,赵偃废黜了正妻,将这个倡女立为太子正妻。即位赵王之后,赵偃又将倡女立成了王后。此前,这位倡女曾经生了一个王子,名为赵迁。赵偃即位后的某一年,废黜了原太子赵嘉,改立倡女之子赵迁为太子。公元前236年,也就是秦王政即位的第十一年,这位赵偃在折腾九年之后,终于死了。

    (2)幽缪王赵迁的变态与腐败

    继承王位的幽缪王赵迁,更是一位秉性乖戾、行事荒诞的政治白痴。

    灭国灾难来临之际,赵迁即位已经七年。这七年中,赵国发生的大事完全处在一种自发的神经质的震颤之中,看不出丝毫国家意志的作用。

    我们先简单地罗列一下七年之中的赵国事件。

    第一年,赵迁移居陪都柏人城,重用奸佞郭开、宠臣韩仓,对国政撒手不管。

    第二年,秦军大举进攻河东,杀赵将扈辄并斩首十万;赵国丢失河东地区。

    第三年,李牧率军在肥下之地伏击,大败秦军进攻。

    第四年,李牧率军在番吾之地伏击,再次大败秦军。

    第五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城池遭受严重破坏,大地裂缝达一百余步。

    第六年,赵国发生普遍大饥馑,民众恐慌。民谚流传:“赵为号(哭),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第七年,秦军三路大举攻赵,赵国以李牧、司马尚为统帅,进驻井陉关抗击秦军。

    这就是赵迁即位七年的赵国大事记,除了李牧率军两次胜秦的回光返照,全部是一片乱象,大灾大难接踵而至,庙堂未见一策应对。那么,在这漂流筏一般的赵国,李牧、司马尚是如何做了统帅,并率领大军对抗秦军的呢?

    (3)李牧其人及其战功

    李牧,既是当时赵国的名将之一,也是整个战国时代的超一流名将之一。

    青年时代的李牧,是赵国代郡雁门关防御匈奴的赵军主将。李牧主军,一开始便表现出特立独行的性格。面对匈奴聚散无定的突然袭击,李牧抛弃了赵军惯常的“守关待敌”的被动战法,而将军队变成了屯驻通商的兵民体制。这样,既大大减轻了赵国沉重的边军费用,又使驻军财货充足,随时可战。李牧的具体做法是:在拉锯地带设立官吏,专门代理赵国边民与匈奴的通商交易;又以精干的骑兵小队,乔装成边民商队,深入匈奴进行交易活动;所得税收,全部归边军统帅部。

    与此同时,李牧严令边军:一旦匈奴入侵,边军立即将民众牛羊牲畜赶回关城,坚持防守,不得随意出战。同时,李牧又督导边军健全烽火报警设施,派出大量斥候深入匈奴探查敌情,全力加强战备。如此数年,匈奴以为李牧软弱怯战,赵国将士与庙堂高层也认为李牧软弱怯战。在纷纭议论之下,赵孝成王下书批评了李牧。可是,李牧依然如故。

    终于,赵孝成王发怒,罢免了李牧,换了雁门关主将。

    此后一年多,匈奴频繁侵袭,雁门赵军每次都大举应战。结果是,赵军非但在军事上多次战败,而且花光了李牧积累的物资与费用,连边境民众的牲畜土地都无法保护了。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有敦请李牧再度领军。可是,李牧却提出了一个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赵孝成王毕竟是明智君主,当即答应了李牧。

    李牧再次主军,边军恢复了老样子。匈奴骑兵在一年多里,既抢不着牲畜财物,又见不着赵军作战,很瞧不起李牧。消息传到联盟总部,匈奴单于终于率军大举南下了。李牧边军早有准备,以战车1300乘、飞骑13000人、敢死之士50000人、骑射将士100000人,总共20余万兵力伏击应战。此战,李牧边军一举歼灭匈奴十余万骑兵,又连续追击,大破东胡、林胡、襜褴等胡人族群的军力,逼迫匈奴单于总部向北远远逃亡。此后十余年,匈奴联盟始终不敢迫近赵国边境草原。

    李牧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统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

    在秦赵对抗趋于危机的大形势下,李牧做了赵国的大将军。在两次战胜秦军之后,李牧在赵国已经成了无可替代的支撑危局的栋梁。这样的李牧,是不可能与阴暗政治同流合污的。

    同样,阴暗腐败的庙堂势力,也容不下李牧这样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臣将领。因为,在赵国历史上,军队将领发动政变而改变朝局,有着久远的传统。李牧的存在,以及聚集在他周围的司马尚、庞煖等一大批赵军将领,对于赵迁、郭开以及腐朽的王族势力,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李牧出任抗秦主帅,必然隐藏着无穷的陷阱与杀机。

    在相关史书中,未见赵王任命李牧、司马尚抗击秦军的明确记载。

    依据当时赵国的畸形政治格局,最有可能的真实情形是:权臣郭开基于保证自身最大利益的目的,擅自以赵王迁名义发布王书,下令李牧率军抗秦。那么,郭开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后来的实践进程表明,郭开的最大利益就是:赵国之抵抗越见力道,出卖赵国所能在秦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

    李牧如何呢?作为统率一国大军的大将军,李牧是在焦急地等待王命,以作抗击秦军三路进攻的总体部署。王命一下,李牧责无旁贷,立即赶赴井陉关前线了。李牧很清楚,此时的井陉关赵军,已经成为直接决定国家存亡的最后防线。他自己,已经无暇顾及高层政治如何如何了。

    5.李牧被害。赵军瓦解

    灭赵战役的实际进展,很少取决于战场,赵国的阴暗政治直接毁灭了自己。

    首先,在邦交大臣顿弱的统率下,秦国的间谍力量对赵国发动了强大的离间攻势,所用方式是非常古老的:一则收买郭开,二则散布李牧、司马尚将要反叛的流言。这一间谍攻势持续了大约半年左右,便有了显著效果。在进入冬天的时候,李牧的赵军统帅权力被赵王剥夺了,代替李牧统率赵军的,是平庸的赵葱、颜聚两个人物。

    其次,在主战场的井陉关,王翦大军与李牧大军从春到冬,对峙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秦军并没有主动大举进攻,但是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压力,逼迫李牧军不能撤离战场。王翦的战略是明确的:拖住李牧,等待赵国朝局生变,最大限度地为秦军灭赵减轻兵力损失。

    李牧的悲剧,发生在冬天。关于李牧被害,有两种说法。

    一则,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附之《李牧传》记载:李牧拒绝赵王罢黜自己的王命,赵王便派出秘密特使进入赵军统帅部,秘密逮捕了李牧,并当场杀害了李牧。同时,也罢黜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发动大举进攻,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迁及其一干饭桶将军。

    二则,依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赵王迁听信宠臣韩仓谗言,召回李牧问罪。晋见之时,韩仓诬陷李牧握有匕首,欲图行刺赵王。李牧愤然辩解说,自己患有“孪曲病”,手脚僵硬不能伸展,恐怕行礼不便而接了假手,不是什么匕首。并且,李牧愤然拿出了假手。可韩仓还是不信,要杀李牧。李牧愤怒绝望,当场自杀了。

    当代历史学家沈长云先生在其所著的《赵国史稿》中,对以上两则史料进行了考辨,结论是:司马迁关于李牧的结局记载是听冯唐转述的,并不比《战国策》的记载更可信。无论如何,李牧是被赵国的黑暗政治淹没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李牧被害后三个月,公元前228年的春天,秦军大举进攻赵国。

    赵军已经失去名将统帅,赵国庙堂更是早早失去了凝聚力。在秦军三路大军从北、中、南三个方向的合围攻势下,赵国呼啦啦大厦倾,邯郸迅速被占领,赵王迁迅速被俘。赵国王族以原太子赵嘉为轴心的残余势力,逃离邯郸,逃亡到代地建立了流亡政府——代国。六年后,这个流亡政府也被秦军王贲部彻底肃清了。

    至此,赵国宣告灭亡。

    赵国的存在时间,以最长的历史说法计算,是从赵襄子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为开端,至赵嘉的代国流亡政权灭亡,历时253年;若以三家分晋赵氏立国的公元前403年为开端,以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为正式后限,则历时175年。

    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后,秦王嬴政亲自赶赴邯郸。

    秦王此行的主要目的,无疑是与王翦、李斯等文武大臣商议处置赵国善后事宜。但是,史料忽视了这一点,只记下了秦王进入邯郸的一桩罪责:公报私仇,坑杀了自己与生母赵姬当年在赵国时所有的仇怨之人,也坑杀了所有与赵姬娘家有怨恨的人。这一事件,是秦王嬴政在统一战争中的第一次罪行。不管这一罪行在当时的王权制时代有着多大的必然性,在文明史的意义上,都是秦王嬴政身上的污点之一。

    6.赵国灭亡的深刻历史原因

    与韩国相比,赵国的灭亡有着另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根源,就是赵人族群性格所决定的国家性格——烈而乱。烈者,血气冲动也。乱者,不守法而妄杀也。

    在春秋战国的治国理论中,“乱”是一个政治概念。《史记·赵世家》记载,后来建立韩国的韩氏领袖韩厥,对“乱”有一个经典解释:“妄诛谓之乱。”也就是说,政治上的乱,就是违法滥杀,就是动辄举兵政变。在赵国的历史上,这种激烈的内部动荡屡有发生,其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我们可以从春秋中期的赵盾时期开始,大体清理一下赵氏族群的内乱频率。

    赵盾到春秋晚期的赵襄子一代,百余年历经六代,发生了四次重大内乱。

    第一次,赵盾时期因赵氏内争,导致赵氏几乎被政敌铲除。

    第二次,赵简子时期,废黜嫡子继承人伯鲁,改立狄女所生庶子赵无恤为继承人,开赵氏废嫡立庶之先河,为以后赵氏多有继承人之乱的根源。

    第三次,赵简子妄杀大臣,导致自己孤立逃亡,开政治妄杀之先例。

    第四次,赵无恤以诱骗手段杀害自己的姐夫、代人族群领袖,导致姐姐摩笄自杀,再开内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0在线阅读

章节目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孙皓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孙皓晖并收藏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