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317部分阅读

    忌惮口无遮拦,如今藉夏浔之口,骂个痛快淋漓,朱棣也是狠狠地出了一口鸟气。

    如今,大明在辽东的诸般动作,实际上朝中已经有文官上书弹劾了,认为朝廷此举有失天朝上国之风范,有些手段委婉些,借敲打夏浔来暗责皇帝,有些则直言不讳,直斥皇帝此举无道。皇帝心中郁闷的很,夏浔这番话,可是狠狠扇了那些鼠目寸光的滥好人一个大嘴巴

    纪纲在一旁看见皇帝大笑,神情十分欢愉,连忙进言道:“皇上,辅国公这番话,虽然粗犷了些,却是字字真言大快人心呐,依臣看,不如一字不易,刊之邸报,发行江南,叫那些愚腐之辈都看看。”

    “唔”朱棣略一沉吟,夏浔这讲话是瞒不住的,如果任由民间传播,说不定就有人胡乱篡改,朝廷明示于天下,也未尝不好,便欣然道:“好主意发下去吧”

    “是臣遵旨”

    纪纲连忙趋步上前,欠腰举手,从朱棣手中接过那份奏报,小心揣在怀中,心中暗喜:“这邸报一发,你杨旭怕不被江南士林骂死,到时候名声比我纪纲还臭十分。”

    道衍向朱棣合掌道:“皇上,如此大钟,前所未有,为防意外,臣与宋尚书商议,决定先试铸一钟,若无差错,再正式铸造,在此期间,正好制作经文字模,如此盛事,非同小可,还请皇上为之作序,以便早些制作字模。”

    朱棣听了,微一沉吟道:“嗯这经文自然是要作序的,只是朕写些什么好呢”

    道衍胸有成竹地微笑道:“此钟铸成,千年不坏,每日敲响,满城皆闻,这序么,当写上陛下宏愿”

    朱棣欣然道:“理应如此”

    道衍道:“自皇上靖难,复又登基为帝,朝野毁誉相参,似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伪忠之辈,总有不平之鸣为之响应,皇上还应写明这些人的罪孽,以昭世人,以正视听”

    朱棣大笑,不屑地道:“太古之事早已泯灭,如今记载或存或废或真或假,万不识一。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罢了。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何苦来哉方黄齐泰之辈,自以忠贤,实则祸国之大j,也配上我永乐大钟么”

    道衍深深地望了一眼刚刚揣好奏章正暗藏喜色的纪纲,微笑道:“皇上,善恶忠j,终能昭然世上,然则明示其罪,岂不早些唤醒愚昧大钟之鸣,惩恶扬善”

    “嗯”

    朱棣思忖片刻,颔首答应,轻轻站起,提起笔来,纪纲见了,连忙抢前一步,铺好纸张,捧过砚台,洒水研墨。朱棣峙立案后,抚须沉思良久,提笔饱墨,挥洒自如地写道:“谗言君臣,诬毁善良,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王法所诛皆不忠不孝之人,凶暴无赖,非化所迁。所以拔恶类,扶植善良,显扬三宝,永隆佛教,广利一切。”

    道衍立于侧,见了文字,合掌称善。

    朱棣润一润笔,又复写道:“惟愿如来阐教宗,惟愿大发慈悲念,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国泰民安乐,惟愿时丰五谷登,惟愿人人尽忠孝,惟愿华夷一文轨,惟愿治世常太平,惟愿人民登寿域,惟愿灾难悉清除,惟愿盗贼自殄绝,惟愿和气作祯祥”

    十二大愿,一气呵成,朱棣搁笔笑道:“此钟日日长鸣,朕这十二大愿也可日日昭示于天下,愿朕心愿终能得成”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道衍宋礼纪纲一行人离去的时候,赵王朱高燧正陪着皇太孙朱瞻基骑马回来。朱高燧送了朱瞻基一匹好马,朱瞻基非常喜欢,今日本是去城郊射猎的,只是现在北京人口越来越多,城郊动物已经远徙,并不曾射得猎物,不过朱瞻基一向在宫中,有机会策马驰骋,玩耍一番,已是极为开心了。

    朱瞻基喜欢这四季分明的北方,喜欢大北京的壮阔,这一点,与乃父皇太子朱高炽不同。朱高炽喜欢南方,当初永乐皇帝议迁都的时候,无论是从政治军事因素方面,还是仅从本愿喜好方面来说,朱高炽都是不同意的,只是他本来就不讨朱棣喜欢,所以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还不是他当家作主的时候,在朱高炽的打算里,来日等他做了皇帝,只消皇位稍稍坐稳,理顺君臣关系,他就迁都回南京,满朝文武大多是被他的父亲软硬兼施逼到北京的,到时候必然纷纷响应,藉此一举,还可大获百官拥戴。

    可是在这一点上,朱瞻基与父亲的想法又有不同,他已成长为一个少年,有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喜欢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很多想法同祖父是相似的,或许因为没有祖父那样的人生经历,他没有祖父那么大的胸襟和野心,但是这个少年郎却也不像他的父亲那么保守。

    他觉得祖父迁都的意图是正确的,因之对北方更是爱屋及乌,今天游射回来,朱瞻基兴致颇高,一张小脸虽然冻得红扑扑的,鼻头都冻红了,却依旧是兴致勃勃。到了行宫外下了马,朱瞻基与朱高燧举步进入宫门,迎面正好碰上道衍宋礼纪纲一行人。

    朱瞻基一眼看见道衍大师大袖飘飘迎面走来,连忙站定,合什一礼道:“瞻基见过逃虚子大师”

    朱高燧这时也看到了道衍,道衍在朝堂上虽然官位不高,但是与朱棣亦师亦友,身份最为特殊,他也不敢怠慢,连忙向道衍施礼。

    道衍哪肯受礼,连忙侧身避让,同时稽首还礼:“阿弥陀佛,老衲见过皇太孙赵王呵呵,两位殿下这是游猎回来么”

    朱瞻基笑道:“正是,雪中射猎,别有趣味,北国气象,大是不凡,难怪自古英雄多出于幽燕之地。”

    这朱瞻基渐渐长大,如今也有十四岁了,脸庞渐渐长开,少了些童年时候的稚趣可爱,渐渐向朱家一贯的方面大耳长去,他的身量也比较高,往那儿一站,又挎刀荷箭一身冬季猎装,尤其显得健壮魁梧,较之同龄少年要强壮许多。

    道衍大师是看着他长大的,眼见他长成了一个茁壮少年,每次见到他都很喜欢,两下站住笑谈一番,这才告辞离去。两下里交谈时,宋礼和纪纲只好站在一边候着,等道衍大师离开了,宋礼才上前见过皇太孙和赵王。

    朱瞻基对这位尚书大人不敢怠慢了,也肃了笑容,规规矩矩按皇家礼仪受礼还礼,言语几句,宋礼也告辞离去。双方对答见礼都没问题,只是比较道衍方才的随和亲热,那就循规蹈矩的很了。

    这时纪纲才踮着脚尖,迈着小碎步迎上前来,笑嘻嘻施礼道:“纪纲见过皇太孙殿下赵王殿下”

    朱瞻基矜持地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因为这些日子在御前纪纲常与自己能说得到一块儿去,朱高燧倒是很待见他,便笑哈哈打声招呼:“纪大人,听说天津的锦衣卫衙门因为冬季寒冷已经停工,这可清闲了啊,这些日子常碰到你。别忙着走啦,本王见过皇上就出来,一会儿陪本王去吃几杯酒。”

    纪纲飞快地睃了一眼朱瞻基,陪笑道:“谢王爷,皇上刚交待了臣一点事儿,要把辅国公杨旭的一番言语送到邸署去,臣去交待一下就回。不知王爷您今儿下哪家馆子,臣要是动作快,就先去候着王爷,要是耽搁了,臣到了再向王爷请罪。”

    邸署从西汉时期就有了,专门摘抄朝廷的政治消息政令的颁布下达,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这些由各州府派驻在京的人员办公的地方就叫“邸”,所以他们抄写发布的东西就叫邸报,也叫邸抄。

    朱瞻基知道纪纲是保自己父亲的,却也知道这个人在朝中名声不好,对自己父亲又是阴奉阴违,所以很不喜欢他,但是一听这话有些好奇,忙问道:“杨旭的话,杨旭说什么了”

    纪纲嘿嘿一笑,立即从怀中掏出书札奏报,双手奉上道:“皇太孙请看”

    朱瞻基接过奏报仔细看了一遍,见朱高燧也探头过来,便递过去道:“皇叔请看”

    朱高燧看完奏报,眉头不觉动了动,嘿嘿两声道:“这杨旭,骂得倒是痛快淋漓,只是身为国公,如此说话,可有失身份了。”

    朱瞻基眸光微微一动,问纪纲道:“皇上看了这个,怎么说”

    纪纲笑眯眯地道:“皇上哈哈大笑,并未置一语评论。是臣凑趣,觉得国公这番话振聋发聩,对那些不断上书弹劾朝廷对辽东政略的官员,也是一个说法,所以建议皇上发付邸报。”

    朱瞻基“唔”了一声,脸上依旧不喜不怒,也看不出个态度来。这位皇太孙虽然年幼,可是有个城府甚深的老子,小小年纪,养气功夫居然也十分了得了。

    朱高燧摆摆手,对纪纲道:“行了,你去忙吧,本王见过皇上后,就去便宜坊吃烤鸭子,你忙完再来。”

    “是是是”纪纲接回奏报揣回怀中,向朱瞻基和朱高燧叔侄俩道:“那臣就告退了”

    纪纲匆匆出宫而去,朱高燧瞟了朱瞻基一眼,呵呵笑道:“皇上真是宠爱杨旭啊。杨旭抛下公事,跑去辽东救他的女人,皇上不予丝毫责罚。如今杨旭在辽东大骂群儒,弄到他们斯文扫地,皇上居然开怀大笑。”

    朱瞻基笑道:“是啊,杨旭对皇家对朝廷的功劳,旁人不知道许多,皇叔却是知道的,再说,皇爷爷一向喜欢性情中人,杨旭所为,不合臣子之礼,真是率朴男儿,很对皇爷爷的胃口。”

    朱高燧与他一边走,一边笑眯眯地道:“是啊。到如今,准确地说,杨旭已是三朝元老,可年纪还轻得很,等皇侄你登基为帝的时候,他就是五朝元老了,智勇双全,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于朝野,必成朝廷中流砥柱,皇侄有此重臣辅佐,必能成就一番大功业,不让祖宗专美与前”

    朱瞻基欣然道:“皇叔过奖了,过奖了侄儿,也过奖了杨旭,太祖与皇爷爷俱是雄才大略之霸主,瞻基后生小子,只能仰望,安敢高攀。至于杨旭么,此人多是偏才,治理天下,不可不用,亦不可大用,要说他智勇双全的确不假,要说他德高望重”

    朱瞻基天真地笑道:“那可就难了,等这邸报传达天下,杨旭不被天下读书人骂个狗血喷头,那就是好的了。”

    朱高燧仰天打个哈哈,心中暗道:“这小子还是个无知小儿,哪懂帝王心术,白费我一番心思”

    亦步亦趋地跟在朱瞻基后面的一个白面无须的青年男子,听到二人这番对话,禁不住抬起头,深深地看了朱高燧一眼。

    二人回宫见过天子,朱棣兴致正高,留他们两个坐了,祖孙三代人唠唠家常,其乐融融,可惜朱棣休息的时间太少,眼看过了批阅奏章的时间,沐丝进来稍做提醒,朱高燧和朱瞻基便即起身告退。

    出得殿来,朱高燧自去“便宜坊”吃烤鸭子,朱瞻基则回了自己的寝宫。

    “殿下,赵王殿下方才与殿下所说那番话,藏着祸心呢,殿下不可不察”

    进了自己寝宫,宫女早备好了热水,等着侍候皇太孙沐浴,一直侍候在朱瞻基身边的那个白面无须年轻人候宫女们退下,便侍候朱瞻基宽衣,这时才低低地对他说出一番话来。

    朱瞻基点点头,脸上有种与年纪不相称的沉着和冷静。

    “哼他那点心思,我当然知道。二叔被贬到乐安州去以后,其实不大安分的,不过龙困浅水,他折腾不起多大的浪来了。三叔也惦记着这个皇位,可他比二叔还要不如主意都打到我这个不管事的皇太孙身上了,黔驴技穷。”

    那青年嘿嘿笑道:“怎么说殿下不管事呢,如今在皇上面前,殿下可比太子殿下说话还管用呢。”

    朱瞻基叹息一声,又脱去小衣,扩了扩胸,便裸着身子走向盛满热水的大木桶,说道:“祖父一向不喜欢爹爹,如之奈何还好,幸赖杨旭解缙杨荣黄淮等一干人竭力坚持,这皇位才没旁落人家。”

    那青年乃是朱瞻基的贴身太监,名叫陈芜,后来朱瞻基登基为帝,赐他名姓王谨,宠信一世,隆恩不减,乃是他自幼的心腹之人,所以两人无所不谈。

    听到朱瞻基这番话,陈芫道:“殿下,臣子嘛,勤于王事,乃是份内之事,赵王殿下虽然不怀好意,可是那道理却是不假,杨旭未及四旬,已位至国公,他这国公可不是袭爵而来,而是屡立功勋亲手挣来的。

    殿下,您别看他毁誉参半,可是他能做出这么多大事来,手里没人没权,能成么太子地位岌岌不保的时候,就只有他能力挽狂澜。太子仁厚,一旦登基,必厚待杨旭,杨旭如今已掌握半朝之力,来日权力之大,不问可知。多年经营下去,树大根深。

    等到殿下您登基称帝的时候,杨旭已是五朝元老,门生故旧遍于朝野绝非一句空话,这样一个人,若是j的,自然是朝廷大害,若是忠的,也是大大的不妥。人臣三大忌,功高震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对为君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这样一个人物在,纵然他无野心,满朝文武却怎么看呢他们眼里还会有九五至尊的天子么”

    “住嘴不可诽谤大臣”

    “是是”

    陈芜连忙答应,但他自幼侍候皇太孙,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比皇太孙跟爹娘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彼此感情深厚,听得出皇太孙并未真的生气,所以并无惶恐之色。

    朱瞻基撩了撩水花,缓缓坐进水里。水很热,一般这个年轻的孩子很难耐得了高温,他也不例外,但他还是咬着牙坐了下去,热气翻涌,他那种还带着些稚气的脸立即变得红通通的了。

    朱瞻基咬紧牙关,将热水往肩上撩了几下,渐渐适应了水中温度,才靠向桶边,陈芜马上将一方叠起的大方巾放在朱瞻基身后的桶缘上,朱瞻基就势一枕,长长地呼了口气,这才淡淡道:“君父之势,不可欺不可辱,孤还不知道么孤自有分寸,你以后切不可妄加议论”

    第996章 春天里

    这个冬天,一如往年,无边落叶,万木萧萧。

    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塞北猫冬的人少了,整个北方都忙得热火朝天,忙着杀人的,忙着逃命的,忙着争权的,忙着夺利的

    夏浔从豁阿夫人的营地离开不久,从瓦剌部落赶来报信的人就到了:大明数路大军已经赶到他们的驻地八河,把他们几大部落留在那个最好的冬季驻牧之地的老窝都给抄了。

    瓦剌诸部首领闻讯大惊,哪还顾得与鞑靼继续较量,仓惶回师,便赶回瓦剌。把秃孛罗和豁阿夫人此前就已从夏浔口中知道了确切消息,听闻老巢出事,他们也是心急如焚,但是他们都清楚,夏浔既然把这件事告诉他,那就代表着大明的军队已经赶到八河,他们即便立即回师也来不及了,眼下莫不如为善后中争取最大利益而努力。

    谁说草原上的人就没有政治智慧一番权衡,两个人都很明智地捺下了心中的焦急,直到消息正式传来,才与其他部落首领一向“大惊失色”一样“怒不可遏”,但是在返程中,两个人便开始不断地到其他部落中走动,与该部首领会晤,秘密进行洽谈。

    西蒙古有许许多多部落,所谓的瓦剌三王和哈什哈,只是本部落强大,然后有众多的部落依附其下,结成同盟,这样松散的统治方式,就注定了每个具体的部落,其首领对本部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新的政治盟友,结成利益团体。

    豁阿夫人和把秃孛落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争取这些部落对自己的拥戴,现在他们当然不能透露太多消息,于是只能从谴责脱脱不花和撒木儿着手,指责他们一意孤行,发动对鞑靼之战,指挥上又有诸多失误。其实赞成对鞑靼用兵她豁阿也有份,各部落同意出兵更是各部首领亲自点的头,这时自然避而不谈。

    一路下来,万松岭只管做着在大明扶持下将这些已被削弱的蒙古部落全部纳入自己治下的美梦,撒木儿公主则忧心部落不知道被明军破坏成什么样子,完全没有注意豁阿夫人和把秃孛罗的小动作。

    在马哈木和哈什哈双双遇刺之后,撒木儿公主以瓦剌最高统治者遗孀的身份,加上脱脱不花的强大号召力,确实在那个人心动荡的时刻招揽了一些部落过来,而现在这些努力都付诸流水了,这些犹疑不定的部落复又分别投向了豁阿哈屯和把秃孛罗。

    奴儿干都司哈密王别失八里王,这些都是归顺了大明,但是保持着独立武装的地方势力,他们奉诏攻打瓦剌,在大雪寒冬时节如此不遗余力,根本就是利益驱使。以前,他们一直是瓦剌和鞑靼这两头猛虎欺压掳掠的对象,现在有机会反咬一口,他们自然乐于答应。

    因此一来,瓦剌就倒了大霉。这些人马到了瓦剌哪还客气,一开始是只要遇到反抗就大肆烧杀抢掠一番,青壮杀死,妇人和儿童连带牛羊马匹全都席卷一空,到后来你不反抗他就激你反抗,然后又名正言顺地抢掠一番,把人口牲畜等战利品源源不绝地运回自己的地方。

    等瓦剌残军狼狈地跑回自己的地盘上时,他们的部落已像一块被啃得七零八落的骨头,没剩多少肉了。

    来自于山西都司和陕西都司的明军,军纪比这几路人马要好一些,却也不可能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何况这种侵掠本身也是一种削弱瓦剌的手段,由于瓦剌与鞑靼未按计划耗光全部实力就结束了战斗,通过这种手段也能最大限度地削弱他们的实力,所以对友军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实际上这时候他们想约束也约束不了,战胜的部落掳掠战败部落,是草原上一向的习惯,你想约束,哈密别失八里和奴儿干的三路大军也只是阳奉阴违,这儿没有中原那样的城池,而是散落在草原上的一个个大小部落,大军一到,他们更是分散逃窜,整个草原上到处都是,军队要分兵追击,更是无从监督。

    实际上明军自己许多士兵也参与其中了,只是他们无法像那三路大军一般堂而皇之地把牛羊赶走,把女人和孩子带回去当奴隶,所以动作要小一些。虽然豁阿哈屯把秃孛罗撒木儿公主等人一听本部受到攻击,就已经有所预料,但是回到瓦剌亲眼见到被洗劫一空的一个个部落,依旧悲愤不已。

    不过眼下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明军打着征讨的幌子,讨伐瓦剌。窃立大汗,图谋不轨的证据他们已经拿到了,明军进攻瓦剌以后,俘获了许多部落的长老和首领,有了这些人证,讨伐之举可谓出师有名。他们除了谢罪别无出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一战之力。

    且不说那些残兵败将根本不可能是明军的对手,而且因为老巢被占据的原因,如果真要打下去,不用几天他们就得因缺少粮草而全军覆没。明军当然不可能这么做,也没有能力这么做。朝廷正在吞噬鞑靼这块大蛋糕,不可能再抽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对瓦剌采取改编措施。

    不要说在当时,就算是在现代,国家储备较之那时不知强了多少倍,各种现代化交通运输通讯条件便利快捷,以倾国之力对一省之地进行集中的彻底的改造和投入,也是吃不消的,明廷既然不能马上对瓦剌开刀,保留已经被削弱的原有统治阶层并促使其继续内讧就很有必要。

    否则一旦瓦剌出现权力真空,朝廷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他,游弋于瓦剌周围的北方西方部落,还有哈密别失八里甚至奴儿干的那些领主酋长们就会垂涎三尺地插手其中,瓦剌广袤的领土和无数的游牧部落被他们蚕食吞并之后,形成新兴的强大游牧民族,尾大不掉,会让朝廷更加头痛。

    更何况,要消灭瓦剌这些统治阶层也不容易,他们打不过却可以逃,如果他们逃往北方,与更北方的游牧部落媾和,建立流亡政府,明廷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瓦剌草原,草原上部落陆续投靠过去,十年八年之后他们依旧会卷土重来。

    须知现在说明军已经控制了瓦剌,指的是控制了那些驻牧在八河地区的直属于瓦剌三王和哈什哈的核心部落,瓦剌草原广袤无边,相当于半个大明的国土,无数的部落散落其间,就算把大明两百多万军队一个不剩地全派过来,也不可能控制整个瓦剌草原的所有部落。

    所以,大明要按下性子谈判,瓦剌贵族们也要咽下这口恶气来谈判。

    明廷已经拿到了瓦剌私立大汗的铁证,出师有名,谈判也就有了底气。同时,他们已经控制了瓦剌主力所在的八河地区,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从鞑靼匆匆撤军回来的诸位部族首领既然还有谈判的机会,也就下不了就此流亡的决心,只要不超出他们的谈判底限,他们就只能坐下来。

    与鞑靼一战,瓦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老巢被抄,部落中多年积攒下的大量财富被掠掳,如此种种,使得诸多部落不再迷信于黄金家族的权威,而是把万松岭当成了瓦剌人的灾星,他的威望一落千丈。原本坚决拥戴他的豁阿哈屯和撒木儿公主,现如今也只剩下一个死心到底的撒木儿公主,豁阿与他算是彻底决裂了。

    万松岭并不蠢,以他的精明甚至可以更早一些发现夏浔的阴谋诡计,只是他虽一生行骗,却从来也没想过朝廷也可以行骗,他是个老千,却从没想过朝廷也可以做老千,正因为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从未去深思过朝廷一条条命令背后的深意。

    现在他知道了,却已大势已去。撒木儿公主对他倒是毫无异心,由于草原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常年不断的战争,部落的衰亡和复兴是家常便饭,今日坐拥万帐,牛羊如云,明天匹马天涯,浪迹四方,后天再度崛起,这种事屡见不鲜,所以撒木儿丝毫没有颓丧,哪怕只剩一兵一卒,她也有信心东山再起。

    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撒木儿公主不愧是女中豪杰,如果她生为男儿身,也就用不着力捧万松岭这个假货了。可怜她一片痴心,大汗梦破灭的万松岭却又打起了卷带一笔细软,逃之夭夭,继续做江湖骗子的美梦。他一面按着锦衣秘探杨亘的吩咐向大明皇帝写请罪书,一面吩咐自己的弟子公孙大风准备出逃。

    豁阿夫人和安乐王把秃孛罗上书大明朝廷,把私立大汗的罪责统统推到死去的马哈木和太平两个人身上,他们向明廷大表忠心,并表示愿意交出脱脱不花,换取大明的宽赦。

    撒木儿公主见此情景,情知大势已去,便准备策划远遁。如果明廷要处死脱脱不花大汗,她就突围逃向更北方铁木真当过俘虏吃过败仗,被整个部落抛弃过,独自流浪于草原之上,后来还不是成了五湖四海之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她和脱脱不花未必就不能卷土重来。

    很快,大明皇帝的圣旨就下来了,朱棣封豁阿夫人为一品诰命忠顺夫人,封其子阿古拉为顺宁王。顺宁王原是马哈木的封号,马哈木是瓦剌三王之首,是撒木儿公主的丈夫,这个封号给了豁阿哈屯的儿子,就等于是剥夺了马哈木部落自额勒别克汗以来,对瓦剌的最高统治权。

    把秃孛罗依旧是安乐王,但是皇帝下旨,马哈木和太平窃立大汗,图谋不轨,剥夺两人的王爵,太平部落由安乐王把秃孛罗统治。这一来,瓦剌最高统治者的名份给了豁阿夫人,安乐王却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瓦剌最强大的力量本来是哈什哈部落和马哈木部落,把秃孛罗合并了太平的部落之后,就能实力大增,与这两个部落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可太平死后,撒木儿公主已为太平部落抢立了一个首领,已经成为该部事实上的首领,只是还未得到大明的承认,没有袭受王爵。

    如今朱棣把该部纳入把秃孛罗治下,可想而知那位太平部落的新任首领是绝不会心甘情愿交出权力的,他虚与委蛇地应付走了大明军队,必会反抗把秃孛罗的控制,把秃孛罗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得对自己这个一贯的盟友部落动武。

    这就像当初额勒别克汗把西蒙古的统治权封给马哈木,西蒙古原来的领导者哈什哈不肯放权,于是两人就斗了二十年多年,一直到同时遇刺身亡,黄泉路上依旧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冤家。朱棣这么安排,明摆着就是驱狼斗虎了,可是把秃孛罗能放弃么

    你知道我的目的,也只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是赤裸裸的阴谋。

    等把秃孛罗吞并了太平的部落,拥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会不会向豁阿夫人发起挑战这是后话了,眼下,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撒木儿公主。

    永乐皇帝把豁阿夫人立为瓦剌的统治者,她就必须得征服撒木儿公主,才能得到草原诸部的承认。撒木儿公主和豁阿夫人,这对曾经的盟友,现在也不得不走向对立。

    其实在豁阿夫人的心里,一直以为接下来她唯一需要征服的人只是把秃孛罗,她认为撒木儿公主和脱脱不花汗会被大明皇帝下令处死,她甚至已经暗中授意自己的部落,一旦明军围剿撒木儿公主,就故意放水,让撒木儿公主从他们的防御区域逃出去。

    豁阿夫人倒不是念及旧情,而是因为只要不在瓦剌部落之内,一个活着的脱脱不花和一个活着的撒木儿公主对她就是有利的,明廷就得对她更加倚重,不惜财力地扶持她,不让脱脱不花和撒木儿公主在瓦剌人中的影响力和实力超过她。

    却没想到,朱棣气势汹汹地追查瓦剌人擅立大汗一事,为此不惜大动干戈,真正查到了脱脱不花下落时,居然开恩不杀了。圣旨上说,大明对元室后裔一向是宽待礼遇的,当年把脱脱不花安置在甘肃,容许他成为该部落的首领,就是明证。

    马哈木和太平擅立大汗,其心可诛,而脱脱不欢在瓦剌并无根基,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陛下仁慈宽恩,见他请罪诚恳,决定不予严惩,只免去他的汗位,改封为大明指挥同知,依旧统辖原马哈木部落。

    这一招,却与当年把白莲教裘婆婆延揽入京,封为教坊司女官,叫她广收弟子,将白莲秘术,实际上也就是魔术戏法儿公开与天下人面前的用意是一样的,揭开其神秘色彩,也就不再能够蛊惑愚夫愚妇。

    成吉思汗当年到处播种,黄金家族后裔远未灭绝,就算这个脱脱不花汗是真的,把他弄死也无济于事,只要瓦剌人有心,只要黄金家族在草原上还有蛊惑人心的力量,他们早晚能再找一个来,甚至炮制一个假的出来。更何况这个脱脱不花是假的,还有利用的价值。

    留着这个瓦剌人心中的脱脱不花不杀,把他置于把秃孛罗和豁阿夫人之下,就能打破所有对黄金家族依旧抱有幻想的草原人的神话,叫他们亲眼目睹:神圣也是可以被践踏的。这一招比刀枪还狠,杀他们几个人,他们可以再生,抢他们几头牛羊,他们可以再养,精神支柱被击碎,便再也无法还原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手段,至于没有一步到位的原因,就是因为纪纲突然改变计划,结果没有耗光他们的实力,而朝廷现在还要集中全力经营鞑靼,夏浔只好亡羊补牢,丢几个饵下去,叫他们继续自相残杀,等解决了鞑靼那边的问题,腾出手来,这边也该打得差不多了。

    等瓦剌的事情得以“圆满解决”,埋下重重祸患和内战的根源之后,哈密别失八里奴儿干都司山西都司陕西都司就开始撤军了,他们在草原上整整驻扎了一个冬天,吃瓦剌的抢瓦剌的祸害瓦剌的,顺带着还给他们做了大量改良人种的工作,终于准备滚蛋了。

    这时候,冰雪消融,春的气息已经吹到了塞北。

    夏浔也要从辽东启程,返回北京了。

    一辆长途大车辘辘驶过,鞍鞯齐全甲胄鲜明的侍卫护侍于前后。

    小樱探头在窗口,贪婪地看着街头的一切。

    老汉老婆子们身上还穿着老羊皮袄,就勤快地出现在大街上,肩上挎着藤条筐子,沿路拾捡着牛粪羊粪。

    从鞑靼草原赶来的牲口贩子赶着满街的牛羊马匹经过,牛哞羊咩声一片。

    从海路运上来的粮食也一车车驶过,路两旁是形形色色的各式商旅,摆摊的开店的,热闹非凡。

    一路过去,等出了城,不远就是丛丛群山。

    山阴还是白雪皑皑,山阳的野草野菜已经疯长起来。

    纵然是山阴的白雪中,也已露出了春色,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红彤彤的一片,仿佛一片绚丽的朝霞,而铺陈其下的,却依旧是一片雪白,白与红,构成了一片赏心悦目的惊艳。

    宽阔的辽河上面,曾经冰冻三尺的河面已经开始解冻,河中央的部分已经重现了滔滔河水,冲刷得两侧的冰面晶莹剔透,不知什么时候,轰隆一声,一大片冰面便塌进水里,变成许多剔透的冰块,随着那河水欢快地冲向远方,一路撞得粉身碎骨。

    这里是北方,却不是她所熟知的草原,所见的一幕幕情景,既熟悉又陌生。

    说陌生,是因为草原上的春天,蛰伏一冬的人们复苏过来时不是这样的情景。说熟悉,是因为这儿的风这儿的天,这儿的气息,她喜欢这儿,和家乡好像。

    可她终究还是要离去,跟着她的男人,因为她男人的地方才是她的家。

    家和家乡,当然是家更亲切一些。

    想到她的男人,小樱心里便是一阵甜蜜,原来男欢女爱,竟是这样一种感觉

    不曾成为他的女人前,她从不知道,虽然也曾憧憬,也曾幻想,但是直到真的经历那一切,她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是何等的匮乏,从处男变成男人,其实身心的改变都不大,而从处子变成女人,那种身心的改变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小樱正想得脸庞发烫,屁股上“啪”地一记脆响

    “哎哟”小樱一声娇呼,扭回头来嗔怪地瞪着夏浔。

    夏浔笑道:“你要一直趴在窗口么,这都出了城了,来,陪我坐一会儿。”

    小樱嘟嘟嘴儿,扭身坐在夏浔身边,夏浔一揽她的腰肢,似要让她坐在自己膝上,小樱白了夏浔一眼,指了指卷起的窗帘。夏浔一笑,伸手一拉帘索,将窗帘儿放下来,竹帘儿有缝隙,但是从里往外看能够看清事物,从外向里却是看不到什么的,小樱这才温驯地投入他的怀中。

    丰若有余,柔若无骨,丰腴秀润的身子便是这世上最好的一块温香软玉,柔嫩而温软圆润而挺翘的粉臀坐在腿上,轻轻抚去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柔韧,夏浔的大手只在宛宛香臀上轻轻一抚,未等她挥手来打,便又滑上去,抚上了小樱那双除了苏颖,足以笑傲夏浔其他所有妻妾的豪孚仭健br >

    “怎么,不舍得离开这儿”

    “才没有,有什么舍不得的。”

    小樱违心地说着,伸手抓住夏浔在胸前作怪的大手,她根本禁不起夏浔的撩拨,只消夏浔稍使手段,就能弄得她身体酥软,花涧潺潺,可这车上如何可以云雨那时岂不难受之极

    歪着头想想,小樱突然有些担心起来,扭头转向夏浔,吞吞吐吐地道:“阿哥,你说你说夫人她们”

    “嗯”

    “她们会不会笑我呀”

    夏浔一怔,奇道:“笑你什么”

    小樱欲言又止,想了想,又扭回身去,紧张地卷着衣角,吞吞吐吐地道:“人家跟你出来,本来是帮你做事的,可是可是”

    夏浔脸色凝重起来,沉声说道:“不错,你若不说,我还忘了。茗儿大概是不会说你什么的,不过谢谢和梓祺嘛,那可都是嘴上不饶人的女子呀。”

    小樱慌起来,道:“阿哥,那怎么办”

    夏浔一本正经地道:“要不,回了金陵之后,你先回秣陵镇去等个合适的机会我再接你过来。”

    小樱问道:“唔也成。不过合适的机会,那是什么时候”

    夏浔悠然说道:“也许三月五月,也许三年五年”

    “啊”

    “也许三十年五十年”

    小樱又气又笑,拍他一巴掌,嗔道:“不理你,又来耍我”

    夏浔开怀大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管我们出来时是什么身份呢,你现在就是我的女人,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你又在乎什么呢再说,梓祺谢谢她们也不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儿,若是和你开个玩笑的话,你就大大方方的又怎的我的小樱胸怀最宽广嘛”

    随着这句一语双关

    锦衣夜行第317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