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车造成的同时,秦家堡招募佃农这事儿也基本结束了。统共招募来了能做农活的一千男丁和能搭把手的一千庄女。
按照这个年代的农业生产水平,跟一些老把式商议了一番,秦良玉决定给每个男丁和庄女分五亩田地,这样正好覆盖了自己新开垦的一万亩荒田。
秦家堡管理范围之内有三条小溪流,也是长江的支流,分别为柳河、阳河和秦家沟,这些小河的水力都不大,装筒车不现实,但是搭配秦良玉的龙尾车就可以起作用了。只要装上龙尾车,在配合上一些沟渠,河流里的水就能留到距离河流一两里地外的荒地里,把那些荒废的田地变成可以灌溉的土地。
河流两侧几百米之内也还有一些农田是靠着人力挑水灌溉的。这些农田秦良玉不准备改变归属,而是每隔两百多米核桃就在这些农田里修建一条垂直于河道的灌溉渠,将水车抬起的河水传递到距离河流更远的农田里。
秦良玉把整个秦家堡里的十几个办杂事的仆役培训了一番,让专业人士教育他们如何绘制图册。然后就把他们一一派了出去,在三条小河附近勘探地形,记录下土地的情况,调查有无主人耕种,最后统一汇集成册。
让秦良玉高兴的是,最终结果很好,这些不能灌溉的荒地绝大多数都是无主之地。
她也顺水推舟,把这些荒地统统变成自己的私田,这样秦家堡的土地占有也在稳步上升。
秦良玉为贫民开坑田地虽然是为了以后做准备,可也不打算做慈善,还是要收取地租的,他要把这两千贫民变成自己的佃农。所以她也准备用私田的名义持有这些即将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地。
在名义上,卫所的田地是没有主人的,都属于国家,是不能收取地租的。但是自打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以来,这个制度就在不停地凋敝,军田被转卖的情况极为普遍,而且都是白纸黑字写好地契转卖的,因此也都有了主人。很多不打仗的地区,普通军户就是农民,世袭军官就是地主。因此当年戚继光到了浙江,都能见到不会骑马的军官。明末的军田里,大量存在新的主人向军户和佃农收取地租的情况。就算是那些没有被转卖的卫所田也被耕耘者视为自己的私田。
而且这个时代还有一个非常不和谐的现象,叫卫所官员抢夺军田。说的是卫所军官抢夺军户的土地使用权,把自己变成军田的主人,再租给军户收租。
既然大家都这么操作,视为常例,那秦良玉作为秦家堡的主人,当然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吧这些荒田收做私田,租赁给耕作的佃户。秦良玉按价格购买的荒地,则不存在抢夺军户军田的问题。
唯一有些麻烦的是河边那些土地,现在有人耕作,秦良玉要在这些天地中修建灌溉渠,要说服这些土地的主人。
找人把这些土地的主人聚拢了过来,秦良玉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除了可以免费使用秦家堡的龙尾车,还有另外一个条件,秦良玉替他们承担了一年的地租。
听到秦良玉的话,这些原本对占用他们地方建造龙尾车的农民都面露喜色,同意了。毕竟开垦新田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而且使用了龙尾车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浇灌效率。
之后秦良玉取出手下人新做好的新田图册,发给延边各个屯、堡、村的长官,说道:“要修建灌溉渠的地方都画在记录好的图册上了,有不清楚的情况可以问询秦府里的管家。”
忙完了土地勘测和规划,秦良玉开始进一步推进灌溉系统的演化。
一方面,秦良玉开始扩大龙尾车的生产规模。光靠几个炮匠铸造龙尾车速度不够快,秦良玉又从附近州县找了二十个会铸造铜钟的铜铁匠,和炮匠们一起铸造龙尾车。二十几个人一天能生产七台龙尾车。
灌溉系统仰仗的三条小河河道深浅完全不同:有些地方河道不深,用一台龙尾车就能够把喝水抬升到灌溉水渠里;有些地方河道则比较深,需要两台龙尾车接力才能抽到水。算下来,一万亩田地需要七十多台龙尾车。秦良玉需要在播种时令道来之前准备好足够数量的龙尾车,工期非常赶。
当然了,这些龙尾车也不是白建的,秦良玉对佃田收取三成地租,这些造水车的钱半年就能够收回。
另一方面,秦良玉开始组织她的佃农们建造灌溉水渠了。
秦良玉参考了一下现有的灌溉水渠,又结合了一下龙尾车的水量,设计了上宽一米五,下宽半米,剖面则是一个等腰梯形。灌溉水渠底部比地面略微高一点,这样农户只需要扒开谁去就可以从水渠里引水灌溉。谁去靠近河道的地方离地高一点,远离河道的另外一侧则相对放低一些,这样水就会往远处流动。
每道水渠灌溉一百四十多亩荒田,共有水渠三百多道,每条水渠长约二百米。
水渠是夯土筑成的,不需要别的材料,只要雇来的农民们出力修筑就可以了。
干体力活需要吃饱饭,秦良玉开始给这些农民们提供管饱的米饭和肉食,从开垦田地开始,他们就已经在给秦良玉干活了,不能让别人饿肚子工作。
那些穷困的农民们见到刚刚加入秦家堡,只是挖个沟渠就能吃饱饭,还吃的这么好,一个个十分感激秦良玉。而且听说这些田地整理好之后就交给他们来耕种,相当于包产到户,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相当于替自己干活了。
这年头有水源灌溉的话,就算是比较贫瘠的荒田种冬小麦一年也能有一石的收成,一家两个成年人种十亩荒田,一年就能收入十石的收成。秦家堡主人只收取三成的地图,这样的话,收进自己家里的米面就有七石。
家里五口人的话,敞开肚子吃都吃不下了,剩下的还能换点银子。劳作了一年上下,除了吃饱饭还能有积蓄,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按照这个年代的农业生产水平,跟一些老把式商议了一番,秦良玉决定给每个男丁和庄女分五亩田地,这样正好覆盖了自己新开垦的一万亩荒田。
秦家堡管理范围之内有三条小溪流,也是长江的支流,分别为柳河、阳河和秦家沟,这些小河的水力都不大,装筒车不现实,但是搭配秦良玉的龙尾车就可以起作用了。只要装上龙尾车,在配合上一些沟渠,河流里的水就能留到距离河流一两里地外的荒地里,把那些荒废的田地变成可以灌溉的土地。
河流两侧几百米之内也还有一些农田是靠着人力挑水灌溉的。这些农田秦良玉不准备改变归属,而是每隔两百多米核桃就在这些农田里修建一条垂直于河道的灌溉渠,将水车抬起的河水传递到距离河流更远的农田里。
秦良玉把整个秦家堡里的十几个办杂事的仆役培训了一番,让专业人士教育他们如何绘制图册。然后就把他们一一派了出去,在三条小河附近勘探地形,记录下土地的情况,调查有无主人耕种,最后统一汇集成册。
让秦良玉高兴的是,最终结果很好,这些不能灌溉的荒地绝大多数都是无主之地。
她也顺水推舟,把这些荒地统统变成自己的私田,这样秦家堡的土地占有也在稳步上升。
秦良玉为贫民开坑田地虽然是为了以后做准备,可也不打算做慈善,还是要收取地租的,他要把这两千贫民变成自己的佃农。所以她也准备用私田的名义持有这些即将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地。
在名义上,卫所的田地是没有主人的,都属于国家,是不能收取地租的。但是自打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以来,这个制度就在不停地凋敝,军田被转卖的情况极为普遍,而且都是白纸黑字写好地契转卖的,因此也都有了主人。很多不打仗的地区,普通军户就是农民,世袭军官就是地主。因此当年戚继光到了浙江,都能见到不会骑马的军官。明末的军田里,大量存在新的主人向军户和佃农收取地租的情况。就算是那些没有被转卖的卫所田也被耕耘者视为自己的私田。
而且这个时代还有一个非常不和谐的现象,叫卫所官员抢夺军田。说的是卫所军官抢夺军户的土地使用权,把自己变成军田的主人,再租给军户收租。
既然大家都这么操作,视为常例,那秦良玉作为秦家堡的主人,当然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吧这些荒田收做私田,租赁给耕作的佃户。秦良玉按价格购买的荒地,则不存在抢夺军户军田的问题。
唯一有些麻烦的是河边那些土地,现在有人耕作,秦良玉要在这些天地中修建灌溉渠,要说服这些土地的主人。
找人把这些土地的主人聚拢了过来,秦良玉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除了可以免费使用秦家堡的龙尾车,还有另外一个条件,秦良玉替他们承担了一年的地租。
听到秦良玉的话,这些原本对占用他们地方建造龙尾车的农民都面露喜色,同意了。毕竟开垦新田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而且使用了龙尾车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浇灌效率。
之后秦良玉取出手下人新做好的新田图册,发给延边各个屯、堡、村的长官,说道:“要修建灌溉渠的地方都画在记录好的图册上了,有不清楚的情况可以问询秦府里的管家。”
忙完了土地勘测和规划,秦良玉开始进一步推进灌溉系统的演化。
一方面,秦良玉开始扩大龙尾车的生产规模。光靠几个炮匠铸造龙尾车速度不够快,秦良玉又从附近州县找了二十个会铸造铜钟的铜铁匠,和炮匠们一起铸造龙尾车。二十几个人一天能生产七台龙尾车。
灌溉系统仰仗的三条小河河道深浅完全不同:有些地方河道不深,用一台龙尾车就能够把喝水抬升到灌溉水渠里;有些地方河道则比较深,需要两台龙尾车接力才能抽到水。算下来,一万亩田地需要七十多台龙尾车。秦良玉需要在播种时令道来之前准备好足够数量的龙尾车,工期非常赶。
当然了,这些龙尾车也不是白建的,秦良玉对佃田收取三成地租,这些造水车的钱半年就能够收回。
另一方面,秦良玉开始组织她的佃农们建造灌溉水渠了。
秦良玉参考了一下现有的灌溉水渠,又结合了一下龙尾车的水量,设计了上宽一米五,下宽半米,剖面则是一个等腰梯形。灌溉水渠底部比地面略微高一点,这样农户只需要扒开谁去就可以从水渠里引水灌溉。谁去靠近河道的地方离地高一点,远离河道的另外一侧则相对放低一些,这样水就会往远处流动。
每道水渠灌溉一百四十多亩荒田,共有水渠三百多道,每条水渠长约二百米。
水渠是夯土筑成的,不需要别的材料,只要雇来的农民们出力修筑就可以了。
干体力活需要吃饱饭,秦良玉开始给这些农民们提供管饱的米饭和肉食,从开垦田地开始,他们就已经在给秦良玉干活了,不能让别人饿肚子工作。
那些穷困的农民们见到刚刚加入秦家堡,只是挖个沟渠就能吃饱饭,还吃的这么好,一个个十分感激秦良玉。而且听说这些田地整理好之后就交给他们来耕种,相当于包产到户,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相当于替自己干活了。
这年头有水源灌溉的话,就算是比较贫瘠的荒田种冬小麦一年也能有一石的收成,一家两个成年人种十亩荒田,一年就能收入十石的收成。秦家堡主人只收取三成的地图,这样的话,收进自己家里的米面就有七石。
家里五口人的话,敞开肚子吃都吃不下了,剩下的还能换点银子。劳作了一年上下,除了吃饱饭还能有积蓄,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