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通俗欣赏 84
?《昊天有成命》:成王不图安乐
这是一首祭祀成王的颂歌,文王有大德而最终没有成就大业,武王有大功而没能有时间好好治理,成王承接王业,以仁治国,这是苍天的定命。
祭祀成王不从主祭祀者开始,却上溯到文王和武王,再追溯到上天,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并不难解释,成王受命于文王和武王,文王和武王又受命于天,所以从天入手,来表示成王与文王和武王是一脉相承的,是得到了上天的真命。
成王是西周的第二代天子,声望仅次于文王和武王,和他的儿子康王齐名,历史上称为成康之治。《史记》上说:成王和康王时,天下安宁,刑罚被弃置不用长达四十多年。而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图安乐。《礼记》中记载:孔子说,朝夕谋政,志在安邦,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声音的音乐了。君主夙夜谋政,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百姓的生活一定是和乐的。
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在成王的时候得到了巩固和安定,这就是主祭祀者一生的功绩。
苍天有定命,文、武二王接受之。
成王不敢图安乐,朝夕谋政宽又静。
多么光明,殚尽其衷心,巩固天下安定天下。
《我将》:武王祭祀文王
《大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汉族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武王伐纣是为了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其次,《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战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而《大武》在发展这种舞蹈形势的同时,并有所创新。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舞段安排得当,真实地表现了周人灭商的过程,以及灭商后班师回镐京;第二年,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昭公辅佐;商纣的儿子武庚乘机作乱,周公东征,于是天下安定。
《大武》是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兵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摇铃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成两行,做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经灭亡了商朝。(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经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都坐下,做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地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整部舞蹈结束。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舞蹈形势只是留下了上面的一些粗略的记录,《我将》是《大武》第一段的歌词,它的舞蹈表现了周武王盟津阅兵的历史事件。根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在毕地文王墓上举行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来召集诸侯会师。这首诗歌原本应该是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又将这首诗歌定为《大武》第一段的歌词。
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把牺牲奉献给天帝,以求得天帝的保佑。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以求早日平定四方。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伐崇,文王去世后,武王想要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的创业功劳,深知要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武王敬畏上天的威命,他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命之威,祭祀文王就是在向上天祷告。
周武王在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天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保佑我大功告成。
《时迈》:武王祭祀山川
这是一首武王克商后,巡视四方,祭祀山川的乐歌,歌咏了苍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主张文教礼乐治民,以此来巩固帝王之业,反映了周人神话祖先,天人合一的观念。
根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来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天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之后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huo),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了三代最为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颂诗都是庙堂的乐曲,这首诗歌既歌颂武王的武功,又赞美武王的文治。周武王在祖先和文王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姜子牙、周公的辅佐下,联合周围重多的部族,讨伐殷商,并在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他大封诸侯,来作为西周王朝的屏障,这样的功业,可以说是彪炳千秋。
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保佑周室国运昌盛。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这就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即立,是能发扬光大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
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偃武修文,并且用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还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这是值得赞美的。
按时巡视诸侯国,天帝使我为君王,保佑周家国运昌。周王声威震天下,无不震动受惊慌。祭祀四方山川神,来到黄河泰山上。周王真是好君王。
周家德行最光明,百官依次行奖赏。干戈武器都收藏,良弓利箭装进囊。我求先王好德行,遍施华夏各地方,周王保持永不忘。
《执竞》:祭祀祖业之歌
这首诗歌叙述了武王、成王、康王的功业,赞颂了他们开国拓疆的丰功伟绩,祈求他们保佑后代子孙福寿安康,永远昌盛。在祖先的神主面前,祭祀的人不由追忆起武王创业开国时的艰难,眼前浮现出几代祖先英武睿智的形象。击灭商周、并邦立国的武王,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成王和康王。这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崇敬、赞美;也是吹捧祖先、炫耀门庭、沾沾自喜的一种心理反映。
钟声当当,鼓响咚咚,磬音嘹亮,管乐悠扬,一派其乐融融的升平景象。这四种乐器奏出的音乐,触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平坦广阔的大地上,矗立着巍峨的祖庙群,像天上诸神的圣殿,高屋深墙,宫阙衔连;在祭祀的内堂,分列着各个祖先的神主,前面的供台上陈列着各种精心准备的祭品,有牛有羊有猪还有祭酒,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两旁直立着许多随同祭祀的臣仆,他们屏神静气,主祭者周王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祭祀大礼。钟鼓齐鸣,乐声和谐,吟诵的祭辞,虽然平直简约,但是在祭祖这一特定的场所,抚今忆昔,浮想联翩,仍然可以让人体味出理性的文字后面掩藏的那一缕幽思。
勇猛强悍数武王,功业无人可比上。成康二王真显赫,上天赞赏命为长。从那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天降多福帝所赐,帝赐大福从天降。仪态慎重又大方,酒足量来饭饱肠,福禄回馈来双双。
《思文》:祭祀先王的乐歌
这又是一首祭祀周朝先王的诗歌,这一篇祭祀的是农神后稷,后稷就是前面提到的弃。这一首诗歌仅仅只有八句诗,非常简短,推究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需要说太多的细节,做多余的叙述。后稷的经历是传奇的,他得到上天的关怀,赋予他农事的本领,让百姓尝到了百谷丰登的喜悦,这是功德无量的。
《周颂》都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周代先王的颂扬是非常热烈的。周武王用戎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之战伐灭了残暴对待老百姓,在商国作乱的纣王,建立起西周王朝,救万民于水火。王室为了光宗耀祖,百姓为了感激解放,这就造成了对新政权先王们热情讴歌的盛况。
古人祭祀天帝,往往以先王作为配祭,因为人王被视为天子,在配祭中便实现了天人之间的沟通,而进一步确认王权是上天授予的,于是原本空泛的祭天便有了巩固政权内容的具体落实,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这种天人沟通的努力,在今天看虽然是原始刻板的,但在上古时期,尤其是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展顺利的时期,它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却是不可低谷的。
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曲调的缓缓进行,简短的歌辞一再地回环重复,气氛是何等的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得到了密切的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天的授意下完成的,天命用来保证百族的绵延。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农耕不必分彼此的疆界,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这是一种权威的宣告,又是秉承天命养育万民的一种柔怀。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追思先祖后稷的功德,丝毫无愧于配享上天。
养育了我们亿万民众,无比恩惠谁不铭刻心田?
留给我们优良麦种,天命用以保证百族绵延。
农耕不必分彼此疆界,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
这是一首祭祀成王的颂歌,文王有大德而最终没有成就大业,武王有大功而没能有时间好好治理,成王承接王业,以仁治国,这是苍天的定命。
祭祀成王不从主祭祀者开始,却上溯到文王和武王,再追溯到上天,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并不难解释,成王受命于文王和武王,文王和武王又受命于天,所以从天入手,来表示成王与文王和武王是一脉相承的,是得到了上天的真命。
成王是西周的第二代天子,声望仅次于文王和武王,和他的儿子康王齐名,历史上称为成康之治。《史记》上说:成王和康王时,天下安宁,刑罚被弃置不用长达四十多年。而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图安乐。《礼记》中记载:孔子说,朝夕谋政,志在安邦,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声音的音乐了。君主夙夜谋政,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百姓的生活一定是和乐的。
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在成王的时候得到了巩固和安定,这就是主祭祀者一生的功绩。
苍天有定命,文、武二王接受之。
成王不敢图安乐,朝夕谋政宽又静。
多么光明,殚尽其衷心,巩固天下安定天下。
《我将》:武王祭祀文王
《大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汉族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武王伐纣是为了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其次,《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战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而《大武》在发展这种舞蹈形势的同时,并有所创新。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舞段安排得当,真实地表现了周人灭商的过程,以及灭商后班师回镐京;第二年,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昭公辅佐;商纣的儿子武庚乘机作乱,周公东征,于是天下安定。
《大武》是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兵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摇铃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成两行,做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经灭亡了商朝。(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经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都坐下,做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地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整部舞蹈结束。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舞蹈形势只是留下了上面的一些粗略的记录,《我将》是《大武》第一段的歌词,它的舞蹈表现了周武王盟津阅兵的历史事件。根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在毕地文王墓上举行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来召集诸侯会师。这首诗歌原本应该是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又将这首诗歌定为《大武》第一段的歌词。
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把牺牲奉献给天帝,以求得天帝的保佑。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以求早日平定四方。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伐崇,文王去世后,武王想要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的创业功劳,深知要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武王敬畏上天的威命,他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命之威,祭祀文王就是在向上天祷告。
周武王在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天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保佑我大功告成。
《时迈》:武王祭祀山川
这是一首武王克商后,巡视四方,祭祀山川的乐歌,歌咏了苍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主张文教礼乐治民,以此来巩固帝王之业,反映了周人神话祖先,天人合一的观念。
根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都创作过一套盛大隆重的乐舞,来纪念开国立朝的功业,用以向天帝和祖先汇报,树立新朝的威信,并勉励后嗣子孙。夏禹治水成功之后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之后作《大濩》(huo),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作《大武》。这些乐舞,就成为了三代最为崇高而尊贵的礼乐仪式。
颂诗都是庙堂的乐曲,这首诗歌既歌颂武王的武功,又赞美武王的文治。周武王在祖先和文王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姜子牙、周公的辅佐下,联合周围重多的部族,讨伐殷商,并在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他大封诸侯,来作为西周王朝的屏障,这样的功业,可以说是彪炳千秋。
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保佑周室国运昌盛。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这就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即立,是能发扬光大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
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偃武修文,并且用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还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这是值得赞美的。
按时巡视诸侯国,天帝使我为君王,保佑周家国运昌。周王声威震天下,无不震动受惊慌。祭祀四方山川神,来到黄河泰山上。周王真是好君王。
周家德行最光明,百官依次行奖赏。干戈武器都收藏,良弓利箭装进囊。我求先王好德行,遍施华夏各地方,周王保持永不忘。
《执竞》:祭祀祖业之歌
这首诗歌叙述了武王、成王、康王的功业,赞颂了他们开国拓疆的丰功伟绩,祈求他们保佑后代子孙福寿安康,永远昌盛。在祖先的神主面前,祭祀的人不由追忆起武王创业开国时的艰难,眼前浮现出几代祖先英武睿智的形象。击灭商周、并邦立国的武王,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成王和康王。这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崇敬、赞美;也是吹捧祖先、炫耀门庭、沾沾自喜的一种心理反映。
钟声当当,鼓响咚咚,磬音嘹亮,管乐悠扬,一派其乐融融的升平景象。这四种乐器奏出的音乐,触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平坦广阔的大地上,矗立着巍峨的祖庙群,像天上诸神的圣殿,高屋深墙,宫阙衔连;在祭祀的内堂,分列着各个祖先的神主,前面的供台上陈列着各种精心准备的祭品,有牛有羊有猪还有祭酒,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两旁直立着许多随同祭祀的臣仆,他们屏神静气,主祭者周王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祭祀大礼。钟鼓齐鸣,乐声和谐,吟诵的祭辞,虽然平直简约,但是在祭祖这一特定的场所,抚今忆昔,浮想联翩,仍然可以让人体味出理性的文字后面掩藏的那一缕幽思。
勇猛强悍数武王,功业无人可比上。成康二王真显赫,上天赞赏命为长。从那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天降多福帝所赐,帝赐大福从天降。仪态慎重又大方,酒足量来饭饱肠,福禄回馈来双双。
《思文》:祭祀先王的乐歌
这又是一首祭祀周朝先王的诗歌,这一篇祭祀的是农神后稷,后稷就是前面提到的弃。这一首诗歌仅仅只有八句诗,非常简短,推究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需要说太多的细节,做多余的叙述。后稷的经历是传奇的,他得到上天的关怀,赋予他农事的本领,让百姓尝到了百谷丰登的喜悦,这是功德无量的。
《周颂》都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周代先王的颂扬是非常热烈的。周武王用戎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之战伐灭了残暴对待老百姓,在商国作乱的纣王,建立起西周王朝,救万民于水火。王室为了光宗耀祖,百姓为了感激解放,这就造成了对新政权先王们热情讴歌的盛况。
古人祭祀天帝,往往以先王作为配祭,因为人王被视为天子,在配祭中便实现了天人之间的沟通,而进一步确认王权是上天授予的,于是原本空泛的祭天便有了巩固政权内容的具体落实,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这种天人沟通的努力,在今天看虽然是原始刻板的,但在上古时期,尤其是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展顺利的时期,它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却是不可低谷的。
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曲调的缓缓进行,简短的歌辞一再地回环重复,气氛是何等的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得到了密切的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天的授意下完成的,天命用来保证百族的绵延。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农耕不必分彼此的疆界,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这是一种权威的宣告,又是秉承天命养育万民的一种柔怀。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追思先祖后稷的功德,丝毫无愧于配享上天。
养育了我们亿万民众,无比恩惠谁不铭刻心田?
留给我们优良麦种,天命用以保证百族绵延。
农耕不必分彼此疆界,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