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忆亭家史(一)

    宛珍的公公不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追溯上去,原是由山东移民来皖的第二代移民。这从忆亭兄弟以及后代孩子的右脚小趾即可看出。山东人的后代,不管传多少代,右脚小趾脚趾甲永远是两半的,不是完整的。从一个人的脚趾即可看出,他祖上是否是山东地界人。

    当时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忆亭祖父原为山东济南世家,为避祸远走他乡,走至途中,听闻安徽阜阳人少,好讨生活。遂带了妻子随从丫环一行七人,于光绪二十九年,来到位于阜阳周棚与花中间的刘寨。不料刚走到周棚地界,两名下人(随从与丫环)趁夜窃了主人家财逃走,再加上一路颠沛流离,自幼娇生惯养的妻子不幸身染重病,转眼撒手人寰,遗下四个儿子,大的不过九岁,最小的才三岁。

    出身世家,成长以来未事过稼樯的祖父除了诗书,不事生产,生存无奈,不得不拉下脸来东家讨口吃的,西家讨件穿的,苦哈哈的养育着翅下四个的娇儿。

    光绪三十一年,周围人看着可怜,介绍祖父把最小的孩子送给阜阳城里剃头的李大爷。

    这个李大爷就是忆亭的继祖父。

    李大爷老夫妻两个,一直没有孩子,靠给人剃头刮脸为生。虽然也是穷苦人,到底城里人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孩子。

    孩子抱来那天,雪下得很大,李把孩子抱在手里,又是心疼又是可怜。

    五岁的孩子,看上去倒象才三岁多,瘦瘦的小脸上一对黑黑的眼睛,惊恐地望着李。身上套了件不知道谁家给的破棉袄,哪里还有棉花,上去衣服里面一团一团的硬疙瘩。隔着衣服,着孩子身上除了骨头,没有二两。

    善良的李抱着这个失母的孤儿,忍不住眼泪打转。

    “可怜的娃儿,以后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吃的。断不会让你饿着。乖。以后你就叫我娘吧。乖孩子,告诉娘,你叫个啥啊?”

    “原来姓啥叫啥就别问了,以后跟着咱就是咱孩子,就叫,李武心吧。”李大爷挥挥手。

    都是这个妇人,年时不好,自己都吃不饱肚子,非缠着要什么孩子。这倒好,来了一个说是五岁,看上去还不到三岁,咋养活,啥时候才能顶用?

    小武心有了新爹新妈,原来娘长什么样,武心都不记得了,可是武心知道,自己不是这家亲生的,武心有自己的娘,还有自己的爹,恍惚记得,自己好象还有哥哥。

    武心从来不说,只是每天跟着爹出门剃头,有时候跟着娘去城外捡柴。

    饥一顿饱一顿,展眼武心六七岁了。

    虽然年龄又大了一两岁,个头仿佛没长多少,看上去依然象个不足五岁的娃娃。

    年时不好,李大爷生意不好做,这年头,谁还舍得剃头修面?能凑和就凑和了。李大爷变得脾气暴躁,神混乱,动不动抬手就打武心,李心疼孩子,伸手来护,也会挨上一顿胖揍。

    武心懂事,知道爹是因为挣不来钱,心烦作下的神病。每当爹打,武心从来不躲不闪,希望爹打完了,心里不再生气。

    每当这个时候,李就哭着上前护武心。

    “孩子还小啊,他才六七岁,你下这样的狠手,打死了他,我靠哪一个啊。”

    李一边哭,一边推武心,

    “你这个孩子也忒傻,你爹生气打你,你不会跑吗?你越不跑越让你爹打,他越生气啊。”

    武心抹着眼泪走开了,他最不能承受的,就是娘的眼泪。虽然这个不是他的亲娘,可是,她待自己比亲娘还亲啊。

    武心一个人跑出去,在街上晃荡,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原来的爹呢?原来的娘呢?你们在哪里啊?为什么要把我送人?我好想你们呐。

    正恍恍惚惚地走,突然身后一个人撞了武心一跤。

    “哟,是武心啊,一个人在街上撞魂哪?”原来是后街的钱二叔。

    “二叔,你干啥去?”武心看钱二叔背了一个粪箕子(装粪的藤条筐)问。

    “卖粪去!今儿晌午捡了点粪,这不,正要送去卖呢。”钱二叔武心的头,可怜的孩子。看样子又挨打了。这个李大爷近日来也不怎么了,鼻子不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粪也能卖?”武心眼睛一亮。

    “那当然。还能卖个好价钱哩,嘿嘿。孩子,这个乖可不是白教人哩。”钱二叔得意地说。

    “二叔,我能跟你一块去捡粪吗?你看,我爹挣不来钱,娘揭不开锅了。”武心诚恳地央求钱二叔。

    “孩子,你……你太小了,你说你这么个小身板,还没粪箕子高哩,能拎动几斤粪啊?”钱二叔犹豫了一下,他倒不担心武心抢了他的生意,实在是这孩子瘦得太可怜,他怕孩子累出个好歹。

    “二叔,你放心,我扛不动重的,就少捡点,捡一点是一点,多少卖点钱够家里买块馍就行。二叔,就这样说定了,明天一早,我就在这儿等你。说定了?!”武心终于找到办法帮助爹娘了,又是兴奋又是开心。

    第二天一早,钱二叔走到街口,看到武心背着一只破筐站在风地里正等自己。

    钱二叔带着武心越过西城墙来到城外。

    二叔指点着武心捡大粪的技巧与奥秘。又告诉武心去哪儿找什么样的人收大粪。一会儿看自己怎么跟收大粪的人讲价钱。

    就这样,小武心开始劳作,贴补家用。李大爷见武心能自己挣钱了,打的也少多了。

    武心八九岁的时候,捡大粪的人多了,大粪卖不上价了。武心每天卖完粪把钱交给娘,就去街上转,发现北关那儿有个说书场,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都会有很多人去听书。

    武心有了新的主意。

    晚上回家,武心问娘:

    “娘,我卖粪的钱都用完没?”

    “还没有,干啥?”李年级大了眼神不济,想帮武心补褂子,穿了半天针眼没穿过去。

    “那,还剩下几个铜哥子?”武心接过娘手里的针钱,对着光,一纫就穿上线,递给李。

    “就两个了,明天还要给你爹买东西用呢。儿啊,你有啥事用啊?”李放下手里的活计看着面前这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孩子。

    “没啥,娘,我看捡粪的人多了,卖不上价了,明天开始,再卖的钱,你帮我攒着,我看北关的书场人怪多的,咱下点本钱,贩点花生、糖葫芦我去书场里试试。”

    连着五天,李都把武心交来的钱数好串上串放着,李大爷伸手要,李就撒谎说武心今天捡的粪少,没卖什么钱,要不然就说买了米了,买了灯油了。

    第六天一早,武心揣着李给他的两串钱。跑关外买了一包花生,十串糖葫芦。用擦得干干净净的大藤篮子挎了,娘洗得白布盖了,兴冲冲地往北关说书场走去。

    武心到的时候,还不到九点,书场例来是上午人少,下午热闹。

    武心陪着笑脸,跟书场的茶房套近乎,叔叔大爷地叫。

    阜阳城小,街里街坊住着,几乎都认得这个看上去幼小,却笑容满面,卑躬屈膝的孩子。

    茶房正要把武心往里带,突然过来一个穿黑衣乌面的男人,抬脚把武心踢翻在地。武心顾不得身上痛,死死搂紧怀里的篮子,这要是甩出来,娘和自己的心血都白费了。

    “朱武,啥事情?”书场老板走过来问。

    “一个小要饭的,往书场里混钻。”名唤朱武的打手连忙哈着腰对老板报告。

    “哦。”书场老板杨万山转头去看,正看见武心抱着篮子悲哀地望着他。满眼都是恳求与卑微。

    “一个孩子,用得着下脚吗?”杨万山顶看不惯动不动就打人的朱武,但他是姨太太娘家荐来的人,又不好说得太过。

    “茶房,我看你刚才要带他进场,你认识他吗?”

    “杨老板,这个孩子是街头剃头的李大爷的养子,李大爷李年级大了,孩子有孝心,想进场卖点花生贴补家用,我瞧着怪可怜人的,才打算叫他进来问问。没敢让他进场,没问过老板您呐,哪能随便放人进场呢。老板您说是不?”茶房小李恭敬回话道。

    “噢,是这样,这孩子真有孝心,有七八岁不?认得钱吗?会算帐吗?”杨老板命茶房扶起武心问。

    “不大认得,也不太会算账。娘说,给钱咱就给他东西,天下还是好人多,不会骗我这一个小孩的。”武心机灵地回答。

    “呵呵。真是个实心眼的孩子。好吧,打今天起,你就来我书场卖零食吧。朱武,以后放他进来。”说着摆手出门去了。

    茶房瞅朱武悻悻地走了,连忙拉过武心说,

    “快让二叔看看,踢坏没?这个黑心的猪头。”

    武心笑道:“二叔,没事,今天多亏二叔你了,不然杨老板哪能让我进书场卖东西啊。挨一脚也值。好在东西没甩出来,不然糖葫芦脏了,就没法卖了。”

    武心喜滋滋地挎着篮子跟着李茶房进书场。

    又过了几年,武心十一岁了,由于连年战事,书场生意不好做,杨老板关了书场离开了阜阳城,回了江苏老家去了。

    没了书场,武心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正在这当口,西洋传教士进了阜阳。

    虽然大清末期,政府禁止传教,但随着清政府的末落,传教活动渐渐深入民间。

    在阜阳城的专署街口,第一座教堂“福音堂”开始建造。第一个来阜阳传教的,是一个高个子,蓝眼睛的美国人。

    武心家离“福音堂”不过几步路。武心没事就跑去看“福音堂”的进度,没事就听这个会说中国话的美国鬼子巴伯林说耶稣道圣经兼论清政府及国内外大事。

    巴伯林也很喜欢这个眼睛晶亮,头脑灵活的东方男孩,总是尽可能的回答他的一切问题。

    “福音堂”很快建好了,让武心吃惊的是,不知道从哪里涌出来的,居然“福音堂”开堂讲道那天,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巴伯林讲的清朝退位、孙中山当了大总统,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斯的哥尔摩召开了,什么慧星靠近地球了,哪儿罢工了,哪儿抢米了,这一切离自己都太远,眼下需要做的,仍然是赚钱!赚钱!

    上帝带来的好处,武心暂时没看到,但眼下,“福音堂”的确给一筹莫展的武心带来了新的生机。

    武心筹措了一些本钱,在“福音堂”门前热闹区摆了一个地摊。卖的仍然是花生、糖和瓜子。后来赚了点钱,又增加了水果这些季节食品。

    武心为人和善,嘴甜笑容多。

    十一二岁的大男孩,长得眉目清秀,笑容谦卑有礼。武心的生意渐渐好起来。后来请了李来坐镇,居然不到一年时间,在街两边同时支了两个摊子。

    世道不好,武心专门请人做了一个卧凳。

    何谓卧凳?就是一个四方木凳,中空,上面仅开一线小口,放铜板用的。盖子用锁锁上。有点类似现在的存钱罐。

    这时候的李大爷已经不剃头了,神虽然不见复原,但不怎么打人,也很少乱跑,安静了很多。只是天天跟武心伸手要钱用。

    李常跟人道:“挣金挣银不如挣个好儿子,武心孝顺,我算是老来有靠喽。”斑白的头发在风里翻飞,满脸的皱纹里洋溢着安慰的笑意。

    武心暗暗发恨,一定要好好赚钱,让娘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突然有一天,出了一件事,让武心备受打击。

    那天武心收了摊子,和娘回家没看见爹,担心爹一个人在外,神有问题,别又受人欺负。武心安顿娘先吃了饭歇下,自己出门去找,找了半个城也没找见爹。回来看娘还睡着。只好再出门找。

    找到半夜也没影,几家老街坊都问了个遍,有人说下午还看见,在墙边晒太阳。又有人说,瞧见往河东去了。

    无奈,武心只得先回家,问了老娘再去找。

    娘说,

    “乖儿,睡吧,你爹不定上谁家喝酒醉了,不用管他,以前也有过夜里不回来的。你不用担心,睡吧,明天一早还要去城外进货呢。”

    天一亮,武心就爬起来,先给娘做好早饭,收拾了出门用的东西,跟娘要了钥匙开卧凳准备拿钱。

    谁知道这一打开,娘俩都吓得目瞪口呆。

    卧凳下面一个洞,里面空空如也。武心和娘辛辛苦苦赚的钱全都不翼而飞了。

    “天哪,我的老天啊。”李老一边哭一边喊。突然李老想起一件事。

    “乖儿啊,不会是你爹干的吧。昨天一回来,你出门去找他,我好象听他进来过,还叫我了一声,昨天你问我,我以为是我做梦呢。我的天哪,天杀的老头子啊,你这是要了咱儿子的命了,没有本钱,你叫武心咋进货,咋出摊子啊。死砍头的老东西啊,杀千刀的老头子啊。”

    武心几年的心血,武心几年的心事,武心仗以安身立命的本钱,武心两眼一翻,晕阙了过去。

    “我的儿啊,你快醒醒,你可不能有个好歹啊,没有他,娘还能活,没有你,你叫娘咋活啊。我的乖儿啊。快醒醒!”

    李老搂着武心晃,周围邻居听见,连忙跑进来看,抬手的抬手,抬脚的抬脚,有人喊着快请郎中,有人说快掐人中,有人去拿水喷,有人抱被子。

    又掐又捏,几晃不晃,武心醒了。

    他愣愣地看着街坊邻居,半晌才想起发生什么事。中上涌,嗓中一甜,一口血和着痰吐在地上。把一边扶着他的李二叔唬了一跳。

    才十五岁的孩子,咋会吐血啊?

    李老坐在里屋地下呜呜地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邻居们七嘴舌地问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娘俩恼成这样。

    武心不欲人知道自己养父偷钱的事,只是虚弱了声音,说,爹不见了,一夜未归,自己和娘着急才会晕倒。

    有明的人,一看打开的卧凳,再看看老太太恼怒伤心的模样,就明白了。看武心为父隐恶,不禁暗叹,可惜了这么孝顺的好孩子。这个李大爷没福命哦。

    邻居们把武心抬到床上,盖了被。

    又扶了老李坐下。

    说:“武心啊,婶婶大娘们看着你长大的,都知道你是个孝顺孩子。你爹不见了,大家伙们都会帮着找的,你不能急啊,你要急出个好歹来,叫你娘这么大年级了,靠哪一个?”

    武心含了泪,谢了众街坊邻居。又请人帮着找爹。

    晚来对着孤灯,茅屋破墙,家徒四壁,娘俩泪眼对泪眼,想着有今天不知有没有明天,无限凄惶。

    最终李大爷也没找着,武心大病了一场,亏着众街坊邻居帮忙,李和武心才挺过这一关,可是病愈后的武心削瘦单薄,落下个头痛的病。

    病体刚刚复原的武心,没有本钱,也没办法再做小生意,世道越来越乱。各行各业都如风中之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关门大吉了。武心决定去投军,不管怎么说,乱世打仗,总能有口饭吃。闹不好,乱世出英雄,还能给娘挣个老封君做。

    听说冯玉祥的部队军纪好,不会打老百姓。武心扛了包袱,去投奔冯玉祥的部队。

    找到冯玉祥的部队,武心投军被拒绝。虽然武心年龄将满十六岁,武心谎报成将满十八岁,可才一米四的身高,任谁也不相信他十八了。

    在部队缠磨了几天,好容易碰到一个阜阳老乡讲情,又看这孩子实在是想参军,管事儿的人这才破例让他先跟着部队试段日子,如果兵不行,又吃不了苦,要他趁早走人。

    武心千恩万谢地留在了冯氏部队。

    第 9 章在线阅读

章节目录

宛珍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爱我中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我中华并收藏宛珍传最新章节